回覆列表
  • 1 # 諮詢師天生

    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精英經濟分析師,因此美國經濟的具體問題,無論是美聯儲還是金融機構都能夠非常清楚的認識到。之所以沒有采取問題是因為美聯儲目前狀況非常兩難,不能夠採取有效手段,而金融機構更希望在波動中謀取更多的利益。

    一、美國經濟面臨了什麼問題?

    第一,實體經濟陷入週期性下行。

    第二,金融市場的風險。

    二、美聯儲的兩難處境。

    第一,助長借貸回購,推高泡沫的風險。

    如果簡單的降息就能化解危機,那麼美聯儲自然可以很容易決定利率決議,而不是現在這麼大的分歧。關鍵在於,正如美聯儲理事的發言,降息也並不是沒有代價的,並且對於經濟的支撐作用沒有那麼明顯。降息主要是通過流動性增加降低融資成本,來對實體經濟進行支撐,但是這對週期性的經濟下行作用沒有那麼大,相反還有一定的隱患。

    第二,小幅持續的降息是無奈之舉。

    另一方面,從美聯儲的角度看,降息能夠對股市債務風險起到的作用,只能僅僅限於延緩危機到來的時間,那麼儘可能的延長降息週期,將降息的預期緩慢釋放,持續維持市值,就是更可行的辦法了。在這段期間內,如果財政部能夠有有效的財政開支刺激,或者有新的經濟增長點爆發,那麼也許衰退還可以避免。也就是說美聯儲所做的就是在儘可能的爭取時間。

    三、金融機構傾向於在危機中博取利潤。

    第一,推高泡沫和最後一波利潤。

    在每一次的泡沫狂歡當中,金融機構既是最終泡沫破裂的受害人,又是泡沫推高過程中的最大受益人。在經濟下行的過程當中我們看到金融機構並沒有做出釋放泡沫,到行為反而不斷的推高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從而讓市值繼續拉昇,以求能夠在股市的最後一波狂歡中儘可能的獲取利潤。只要股市還能夠有上漲的空間,金融機構就不會撤離。

    第二,危機帶來的炒作機遇。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了銀行市場,讓金融機構蒙受了較大損失,但隨後隨著財政部的救濟到位,這些金融機構迅速東山再起,並且在金融危機中賺的盆滿缽滿。危機總是危險和機遇並存,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買漲和賣空,同樣能夠獲益,在危機中從金融市場的抄底和賣空中能夠給予金融機構更多的生存空間,所以對於金融機構來說,並不擔心危機到來。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金融機構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樣的準備並不是幫助整個經濟體和銀行系統抵禦風險的,而是準備在危機當中大賺一筆的。比如摩根大通的巨量白銀儲備就是如此,在通常情況下,這樣多的白銀儲備,並不能為摩根大通獲取多少利潤,但在危機來臨後,隨著貴金屬價格的走高,這些儲備就會帶來巨量的利潤。可以想象,各金融機構都已經在摩拳擦掌等待這樣的機會了,所以貪婪的資本家們怎麼會去防範危機到來呢?

    綜上,雖然美國各界的分析師都能夠準確的理解目前經濟和金融市場面臨的風險隱患,但是美聯儲對於現在的形勢處於兩難的境地,政策決議空間較小,不能有效應對;而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防範金融危機,反而會去推波助瀾,以求在危機中獲得更多利潤。因此,現在雖然危機是大家所公認,但卻沒有能夠採取有效的方法來應對危機。

  • 2 # 凱恩斯

    任何一種金融政策的實施目的是延緩危機的到來,或者是將危機的影響程度控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或者有些國家的經濟學界還提倡更多的硬著陸,而不是軟著陸,而另一些國家比較喜歡軟著陸,通過延長蕭條時間來減緩蕭條的影響。美聯儲防範過很多次,華爾街也想避免經濟週期的發生。但是這個世界,有些事類似於自然規律,事緩則圓,也可以事急從權。但不可能一點事都沒有。就好像有天晴就有下雨,有黑夜就有白天。你不能指望每天Sunny明媚。

    早期的美國經濟週期,也就是“繁榮-衰退”普遍認為起源於美國的金融行業,也就是商業銀行。也就是1個半世紀前,美國有很多的銀行,這些銀行當然前提是民營的,他們大量的吸收儲蓄,為什麼吸收儲蓄?當然是可以利用這些資金放貸賺取差價。就出現了什麼情況呢?這些銀行都出現了活期存款過高的問題,也就是說,銀行挪走了資金去房貸,金庫裡面沒有足夠的錢去兌付所有存款人。由於存款人不會集中來提走資金,所以相安無事。可是,有一天可能是因為經濟不好,有可能就是趕巧,一大堆人來到銀行門口,說我要提走我的活期存款。這個時候就有銀行被擠兌倒閉。而倒閉之後清算債權和債務,可能還無法清償所有存款人。這種事件多了,就形成了恐慌。很多人一聽到哪家銀行支付異常,這家銀行門口就會排隊。而這種行為,加速了更多的銀行被擠兌,從而產生連鎖反應。

    這種周而復始的恐慌,其實就是起源於人的行為偏差。情緒是會蔓延,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為什麼很多國家認為金融危機到來第一點:商業銀行,大,而不能倒了。如果一家銀行倒閉,那麼就會影響其他存款人的信心,他們會去自己存款的銀行擠兌。

    為了應對擠兌,於是就有了地方聯儲行。這些聯儲行做法很簡單,各家小銀行將錢存在聯儲行,如果發生擠兌,聯儲行的職員第一時間押運錢幣往這家銀行敢,那時候的原則就是,所有聯儲行和其下屬商業銀行的距離不超過一天的火車。這樣一個電話,金幣就在路上,銀行可以先用盤庫等行為拖住儲戶。

    問題解決了嗎?沒有解決,各地的聯儲銀行突然發現,週期只是被延長了。有時候聯儲銀行一天要應付多個銀行的擠兌。這實在是吃不消。這個時候,華爾街開始嶄露頭角。就是利弗莫爾《大作手回憶錄》寫的那個年代,美股一個投機倒把,全民炒股的年代。華爾街誕生了原生力量,一個是摩根財團,其整合了愛迪生公司,也就是現在的通用電氣,奠定了這家公司百年輝煌的基礎,也擁有雄厚的金融業為後盾。另一個是洛克菲勒財團。通過石油貿易,也就是普及汽車和煤油燈的業務,開始迅速壯大,並開始通過併購試圖壟斷整個石油貿易。

    好在,這兩個財團不對付。他們在華爾街明爭暗鬥很多年。但是華爾街有錢,這是事實,摩根和洛克菲勒富可敵國。於是各地聯儲行通過合縱連橫各種博弈。最終所有的地方聯儲銀行都存錢到紐約聯儲行。如果商業銀行有事,那麼地方的聯儲銀行去救命,如果地方的聯儲銀行還有事。那麼紐約的聯儲銀行去救命。實際上,這等同於將華爾街和商業銀行的利益進行了捆綁。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1907年,又一次集中的緊縮來臨,所有的銀行發現,市場上資金太少,沒有錢給儲戶,各種擠兌盛行。史稱“1907大恐慌”。起因就是一次對銅股票的坐莊行為失敗,紐約第三大信託瞬間倒閉,人們擔心紐約華爾街可能要流動性危機,而紐約聯儲行又關係到美國全國的流動性,於是恐慌迅速蔓延,危機持續了三週。

    JP摩根也算是一戰定乾坤,自掏腰包,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並且開始說服其他財團。並利用自己旗下的美國鋼鐵公司收購一家瀕臨倒閉的大型經紀公司,來提振市場信心。

    死對頭洛克菲勒在這件事上,沒有和摩根唱對臺戲,洛克菲勒對國家城市銀行投入了1000萬美元(當時美元值錢),並打電話給美聯社經理,告訴他自己會用財富的半壁江山來保護金融業。

    這事,就這麼了了。但是,習慣養成了。“繁榮-衰退”迴圈繼續,而且摩根和洛克菲勒立馬發現,他們雖然可以在商界騰挪自如,但是卻不得不背上了一個沉重的社會責任。那就是危機一旦來臨,他們就要表現出一種兜底狀態。金融業貪婪的本性,是一定會伸手要錢,在存亡的時刻。現在,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於是,1914年,這對冤家一起推動了美聯儲的形成。無非,是將責任推給一個機構。這就是現在美聯儲的早期形態。一部分權力來自華爾街,另一部分權力來自美國政府。救市不應該是政府的責任嗎?華爾街推得乾乾淨淨,然後,轉頭又開始大肆投機,擴張信貸。

    直到,1929大蕭條。當時的錯覺是,美國人民已經戰勝了週期,當時的真相是,週期永遠在,只要你有銀行在吸納資金。你就要承受這個問題。因為你無法遏制金融業對於利潤的貪婪,這種貪婪是資本主義本質的特徵。你若救了金融行業的銀行,他們就擴大規模,更多的投機,如果你不救,他們倒下的時候就會蒸發一大批普通人的存款。

    接下來,美國人開始看到了這個本質。但是解決方法寥寥。第一個辦法,就是分業。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家。這樣商業銀行不會去冒險,老老實實吸收存款保護存款人的安全。投資銀行該怎麼折騰怎麼折騰。這似乎是個好辦法。但其實這個辦法最終在2000年以後被廢止。而在2008年,次貸危機讓前五大投行都哭出聲來。為什麼要廢止分業?本身就是因為投資銀行的風險過於放大,而美國經濟,逐漸從銀行提供貸款的間接融資為主,變為了股市和債市提供資金的直接融資的模式。也就是說,投資銀行從商業銀行分出來,結果最終成為了當年商業銀行的角色,他們的連鎖反應甚至比商業銀行還要大。比如次貸危機就是如此。誰也沒想到,次級債會如此多層巢狀和包裝。所以,商業銀行獨立規避風險的做法,反而助長了投行的無限擴張,金融業最終還是走上了這條老路。

    第二個辦法,就是硬著陸。頭著地,撞一下又何妨?如果危機必然要來,那麼就拉長牛市,縮短熊市,長痛不如短痛,短痛之後繼續上路。代表人物就是里根,在1980年代先拉高利率,最高甚至突破20%,這種緊縮做法是毀滅性的,然後再逐步回血。

    第三個辦法,就是寬鬆。這個辦法屬於有毒做法,但是美國相對於日本和歐盟,這方面還略微好一點,不過也好不到哪裡去。尼克松寬鬆,把佈雷頓森林體系給毀了,小布什的寬鬆,最終是次貸危機的源頭,格林斯潘前腳演講“非理性繁榮”,後腳造了2000年科網大泡沫。然後,格林斯潘在退休的時候老老實實的說了句“我錯了”。寬鬆從來沒有治癒過美國經濟,但是美國經濟因此,而延長了牛市,縮短了熊市。

    所有的方法,無論是金融分業限制監管,還是寬鬆和硬著陸,其核心都是認為金融週期無法避免,分業監管,比如奧巴馬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比如1933年《銀行法》,這是堵,硬著陸和寬鬆,則是疏。所以你不用指望美國經濟週期會消失,他一定會來,但是總體上你現在的感覺是,美國市場熊短牛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殲-31裝配渦扇19後能否成為最強艦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