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心揚一九八八

    你知道清明節的歷史嗎?

    中國古代的節日由來都有一段故事可追溯,清明節的歷史也一樣有很多故事可循,清明節最早期的歷史源自春秋時期,而且由一段感人的忠孝故事闡述出處。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列國途中,杳無人煙。在隨臣中找不到食物的情況下,介子推 割肉煮湯救主。十幾年後,重耳成為晉文公,介子推 不為掙功討賞,隱居綿山。可無奈晉文公求人心切,火燒綿山,最終在一顆枯柳旁發現了母子屍骸,介子推 寧死並未出山,只留下“割肉奉君進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血書。第二年晉文公登山掃墓,枯樹重生,晉文公賜柳樹為“清明柳”,為此日變成清明節。這就是由來之一!

    清明節除了以上典故之外,還在歷朝歷代不斷演化,叫法也頗多,最終才在宋元時期之後形成今天的節日,在宋朝、元朝之前的時候,清明節前身也叫寒食節,也有的叫鬼節。近代的話,清明節已經被國家申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清明是唯一一個與節氣相同的節日。

    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希望大家在祭奠先祖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緬懷抗戰先烈,畢竟如今的生活都是先烈們前仆後繼換來的。

  • 2 # 公主夏子熙

    清明節在周朝就有記載,始於兩千五百年前,應該更早也有,只是文字上沒有文獻提及。陰曆又稱《太初曆》,在漢武帝時正式確立。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陰曆”,大多跟氣候和月亮運動有關。最初最大的作用自然是讓沒有知識的奴隸們更好的為貴族們幹活。在陰曆中清明和重陽可以說是一年中可以好好休息的日子,在休息之日自然要歸家祭拜,對先祖表示崇敬。也表示一稻和二稻的播種在節日之後幾天就可以進行了,節前種瓜節後種豆,養蠶也是個整理的時候。中國的土地很大,寒食節的說法很多,有在清明前一天也有清明後一天的,也有三五天都是寒食節的說法,在南方有糯米的地方對寒食節的食物比較將就,一是不吃熱食,二就是做很多甜點和麵餅,可以冷食的東西。也許跟奴隸要帶食物回家幾天有關,也許跟一些宗教故事有關。以前跟我奶奶拜山,她會有帶艾粑粑和白餈粑去拜祭的習慣。艾粑粑也有預防感冒的作用,到野山上拜山一般氣候較涼,孩子亂跑出汗容易感冒,艾粑粑裡面有白糖和花生芝麻餡料,也能補充能量,還方便食用。清明這個節日的誕生也預示著古代人懂得立碑寫碑文了,遠古時期祭祀是集體行為,至少要去找薩滿、族長、法師等這類人物才可以進行,物資的短缺和資源集中,不能讓他們隨心所欲的給自家先人祭奠。有知識的人也有限,對立碑的做法不可能在每家每戶普及。我有個遠親老家是玉林,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有一些本地部隊迴歸,也帶有外省部隊到來,為了先人不被追究,有些爺爺輩的墳依然有挖墳安葬不立碑的習慣,就是一個小土堆,石頭都不圍,祭祀靠一輩一輩記憶傳承,的確有拜錯墳的情況。古代也有帶兒童春遊的習慣,祭祀的過程也有帶兒童遊玩的元素,比如族屋比較遠、祖墳在幾座山後面、幾個墳相離一些距離等,帶著孩子就像帶孩子游玩一樣。平時生活按部就班的孩子終於有機會徹底撒野。有平時吃不到的甜食,也要幫忙拔草。植樹節在三四月也是因為清明是植樹的日子,植樹插柳,種春分培植的牙或者樹苗可以移植到土裡了,雨季是最適合它們生根發芽的時候,成功率會高很多。具體的歷史是寫不出什麼了,就說了說我家的情況。去年外婆在冬至後就走了。今年拜山的次數會多幾次,要入墳,要在家守夜什麼的,也有頭三年按死祭也要去拜山的說法。願先人們保佑世界和平就好了。

  • 3 # 八磚學士

    清明節的性質是這樣的。它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又是漢族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期在陽曆4月5日前後(夏曆在三月內),今天民間習慣在這一天踏青,或者掃墓。

    掃墓本不是清明的屬性,掃墓活動和清明聯絡在一起,和寒食節有關。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兩個節令相距甚近,古人常將它們連結一起,後來就不加區分。從漢代到南朝,不少著作載有一些地區寒食禁火的情況,但未提到祭墓,一般認為可能與當時祭墓習俗還不十分盛行有關。

    前面說過了,寒食節一般在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舊傳是春秋時晉文公功成名就獎勵功臣的時候遺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與母親憤而隱於綿山。後來文公幡然悔悟,但知道他性格特別,使出了燒山逼令出仕的餿主意。結果,介之推抱樹焚死。人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約在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紀念,以後相沿成俗。

    不過《周禮·秋官·司烜氏》就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的記載,所以禁火是周的舊制。漢劉向《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和介之推的故事沒有關係。晉陸翽《鄴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開始附會為介之推事。寒食的時間過去有在春、在冬、在夏等各種說法說,只不過在春天的說法被後世所沿襲了下來,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就記載了“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到了唐代,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載: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曾下詔禁止在“寒食”上墓時為歡作樂。唐杜佑的《通典》也有“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的說法,可見在唐代“寒食”(或清明)掃墓習俗雖然於古無徵,但已普遍流行民間。

    宋代以後,寒食禁火習俗就逐漸消失了,掃墓則成為清明節的主要活動。當然,不少地區的人們還沿襲了在清明節或裁插柳樹,或折新柳枝佩戴,或鬥百草、打鞦韆,或放風箏等踏青活動。

    所以,最後總結一下就是:

    一、清明節一開始(隋唐以前)跟掃墓沒關係;

    二、清明節掃墓是“奪”了後來寒食節的習慣;

    三、寒食節跟介之推沒關係;

    四、除了掃墓,今人在清明節裡踏青遊玩是正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魅藍E3線下預售價突破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