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前掠翼技術不算落後,但也不算先進,這種飛行佈局通常只是為了兼顧飛機的低速效能,很早就在流體物理上被提出並設計了理論模型,只是受限於材料效能,航空界在很長時間內都避免了這種激進主義,以穩妥的常規佈局為主,並沒有將前掠翼當做什麼必須要為之的前沿科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勇於搗鼓“黑科技”的納粹科學家們就已經開發出了實用化的前掠翼戰機“ Ju287”。這種戰鬥轟炸機在1943年的戰火中立項,Hans.Wocke小組負責工程研發,目的是為了製造一種帶渦輪噴氣式發動機的高速戰機。

    與大多數遵從穩妥的航空設計師一樣,Hans.Wocke開始選擇的也是常規的後掠翼佈局,但當時的人對高速戰鬥仍然存在認識不足,認為後掠翼方案影響了機體的低速效能,這才迫使Hans.Wocke將方案改成了前掠翼。

    結果前掠翼並沒有給JU287帶來質的改變,反倒給這架戰機埋藏了一個大大的設計隱患,前掠翼設計不免帶來氣動發散問題,飛機速度越快,仰角變化時就越容易破壞飛機的靜穩定性,嚴重時還會導致機翼形變,當解構無法支撐時飛機便會斷裂解體。

    在1944年的試飛中,JU287在低速情況下的表現都非常好,但只要一將速度提高到650km/h時,飛機就開始產生氣動發散問題,繼而機頭向下開始俯衝,最後德國工程師不得不摸出油紙包,將發動機給活生生改成翼載結構,以最大限度的抑制前掠翼帶來的氣動問題。

    再之後德華人的研究便卡在了前掠翼問題上,一直到戰爭結束都沒得到妥善解決,蘇聯人在拖走JU287的原型機後,由OKB-1設計局擔綱(科羅廖夫設計局,火箭研究單位)謝苗·阿列克謝耶夫主持,東德專家布呂諾爾夫·巴德(Brunolf Baade)配合,對其進行了延續性研究,於1947年進行了EF-131專案,讓JU287重回藍天,但改進後的這架戰機雖然飛到了1150km/h的高速度,卻沒能解決前掠翼的問題,反倒有人提出“前掠翼是個累贅”,後來蘇聯的後掠翼噴氣式戰機也證實了這一點,在不具備工程能力的時代,前掠翼確實不靠譜。

    當時的蘇聯人還是很眼饞前掠翼帶來的大升力和低速機動性,於是1948年在JU287基礎上開始了自己的EF-140、150專案,這些高仿JU287表現的並不好看,他們遇到的問題與德華人一模一樣,於是蘇聯人很快擯棄了前掠翼,EF-150被改回了後掠翼。

    1979年,蘇聯人在SU-27的基礎上研製了S-22驗證機,還在米格23上做過實驗,比S-37“金雕”還要早上十來年,這型驗證機為後者積累了技術,但並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蘇聯工程師很謹慎的維持了自己常規佈局上的習慣,反正SU-27從氣動的角度來說已經達到了那個年代實用化的極致,沒必要再去搞激進主義。

    等到蘇聯解體,餓得嗷嗷叫的蘇霍伊才不得不推出S-37後掠翼戰機,企圖掙回點5代機的顏面,結果因為陳舊的整體設計觀念,反倒被美國的F22戰機4S理念壓得死死的,俄軍也對其興趣乏乏,僅僅給了給SU-47的裝備號就不理會了。SU-47最大的問題是不能隱身,當年吹噓的“等離子隱身”後來也不了了之,前掠翼結構被認為在新時代的空戰中無法透過低速機動性獲得勝利,新時代的戰機要的是超音速情況下的超機動能力。

    實際上,美國也在前掠翼技術上做出過一系列的研發和探討,但他們比蘇聯人還要謹慎,在常規氣動佈局能扛大樑的情況下,誰願意去搞那些前掠翼的歪門邪道?一直到今天美國都上如此,美俄兩國牢牢把持了常規氣動佈局的優勢,逼得它國航空只能另闢蹊徑,鴨翼與大三角齊飛,全動與向量拼命的堆,即便是這樣,人們也沒再去多看前掠翼技術幾眼,它表面上看著很先進,誰又敢保證它不是個坑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藤城至陸川縣烏石鎮謝魯村多少公里自駕車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