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16034097013

    1、東晉尚書——荀嵩(262-328),羽林右監荀覠子。志操清純,雅好文學,為當時名流王濟等人所器重。泰始中,為司馬允文學掾,累遷侍中、中護軍。晉元帝即位,授尚書僕射,與刁協共定中興禮儀。明帝時,平王敦有功,封爵,授光祿大夫、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成帝初,蘇峻叛亂,與王導等人共同侍衛成帝。咸和三年死,諡敬。

    2、北宋尚書——李兌(995年~1070年),字子西。進士,以屯田員外郎為殿中侍御史,改同知諫院,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歷知杭、越。英宗時為集賢院學士,判西京御史臺。以工部尚書致仕。神宗熙寧三年卒,諡莊。

    3、金朝尚書——張彀,字伯英,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寧陵縣主簿。改泰定軍節度判官。率儒士行鄉飲酒禮。改同州觀察判官。是時,出兵備邊,州徵箭十萬,限以雕雁羽為之,其價翔躍不可得。彀曰:“矢去物也,何羽不可。”節度使曰:“當須省報。”彀曰:“州距京師二千里,如民急何。萬一有責,下官身任其咎。”一日之間,價減數倍。尚書省竟如所請。補尚書省令史,除同知鄭州防禦使事,改北京鹽使。丁父憂,服除,再遷監察御史。從伐宋,遷武寧軍節度副使。居母憂。貞祐二年,改惠民司令,歷河南治中、顯州刺史、刑部郎中、同知河南府事,遷河東南路轉運使、權行六部尚書,安撫使。興定元年,以疾卒。

    4、明朝宰相——賈詠(1464-1547),字鳴和,號南塢。弘治九年(1496)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正德九年(1514)充經筵講官,改兵部主事,遷左中允兼修撰,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正德十六年擢禮部左侍郎,改吏部左侍郎。嘉靖四年(1526)五月以原官兼翰林學士入閣專理誥敕、掌參事府事,再遷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進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嘉靖六年八月十八日致仕,嘉靖二十六年八月三十日卒,年八十四,贈太保,諡文靖。

    5、臺北知府——陳星聚:字耀堂,臺陳鎮臺陳村人,清光緒年間率領檯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臺北保衛戰的勝利。同治十年(1871)年曾任臺灣淡水同知,五年後又調任漉港同知,光緒四年(1878)升任臺北知府。史料記載他性情剛毅,急公好義,體恤民情,勵志圖強,熱愛祖國,在中法戰爭中,英勇保衛臺北,對祖華人民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深受臺灣人民愛戴的民族英雄。1885年,陳星聚因勞累過度,病逝臺北知府任內,享年69歲,臺北各界人士聯名奏請清政府追封他為三品道臺御賜祭葬如列。陳星聚陵園落成之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及夫人陳萬水,以及數萬群眾參加落成典禮。

    6、微生物學家——方心芳(1907—1992),石橋鄉方莊村人,中國微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現代工業微生物學開拓者和應用現代微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傳統發酵產品的先驅者之一。1931年畢業於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自30年代開始收集保藏菌種,為中國的菌種保藏事業奠定了基礎,為建立中國的菌種保藏機構作出了重大貢獻。曾描述過多種酵母菌、絲狀真菌和細菌,選育出多種具有高活性的工業生產用菌種,在中國開創了五棓子酸發酵、長鏈二元酸發酵等新型發酵工業,促進了中國傳統發酵工業的現代化。

    7、越調大師——申鳳梅(1927—1995),中國著名越調大師、越調泰斗,人民藝術家、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她11歲開始學藝,14歲搭班。1947年,她所在的民間戲班編入華人民解放軍勝利劇團,後改為河南省越調劇團。申鳳梅是一位成績卓著的越調錶演藝術家,以“活諸葛”蜚聲劇壇,同時在近200個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劇中扮演過生、旦、淨、醜等各種行當的角色,可謂“生旦不擋,悲喜咸宜”。

    8、運動健將——李亞敏,中國女子射擊運動員。運動健將。1974年入選解放軍射擊隊,後入選國家射擊隊,同年參加第7屆亞運會,以555環的成績創標準手槍60發專案的全國紀錄。之後出訪羅馬尼亞。以580環的成績獲中羅友誼賽女子手槍專案冠軍,並創造該專案的全國冠軍。1975年作為解放軍隊隊員參加第3屆全運會射擊比賽,以591環成績超過女子小口徑手槍射世界紀錄。從1975年至1978年在國內和國際比賽中,與其他隊員合作,五次超過女子小口徑手槍的團體世界紀錄。1978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8年、1983年當選為第5屆、第6屆全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9、戰鬥英雄——葛洪臣,男,一九三三年出生,一九四八年參加革命,志願軍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第一三四團第六連排長上甘嶺戰役中,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九日,他帶領全排配合其他連隊反擊537.7高地北山一個陣地,一舉攻下,殲敵20餘人。次日,他又受命堅守主峰陣地,兩次身負重傷,堅持不下火線,第三次又腹部中彈,腸子流了出來,但仍繼續指揮全排打退敵人兩次反撲。最後,他為掩護部隊轉入坑道,單身拒敵,用1顆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立等特功,獲二級英雄稱號。

    10、戰鬥英雄——李海欣,1962年8月生,王孟鄉墳臺村人,中越戰爭中擔任119團8連3排排長,收復老山的戰爭中,李海欣率領十四名戰士,克服重重困難,堅守142號高地五十五晝夜。特別是在七月十二日的防禦戰鬥中,指揮十四名戰士,同多我十倍之敵浴血奮戰,身負重傷後,仍堅持戰鬥,直到生命最後一息。李海欣等十五位同志,被大家譽為“十五勇士”,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的高地,被稱為“李海欣高地”。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年後國足主帥會是土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