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時段。三九天,比較好計算,每年的冬至節這天,就開始進入“數九”,之後,你只要熟悉了中國傳統的節氣口訣,就知道寒暑時間表了。這就是:“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漢田中立。”。這意思是說,由於地球有積蓄前端時間的冷熱能量的情況,所以,進入冬至之後,還有40天的最冷天氣;冬至之後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後的18天—36天的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可以凍死豬狗;而一旦進入冬至之後的36天——54天的這18天,沿河的柳樹就發新芽了,氣候就轉暖了;而冬至之後的54天——70天,人們就要脫下冬衣了;冬至之後的70天,就要準備春耕了,天氣就徹底暖和了。 而三伏天怎麼計算呢?三伏天的計算稍微複雜點,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國傳統曆法的規則,還是很容易計算的。 由於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與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製組合確定的,所以,天干與地支的組合,每六十日為一個迴圈。這樣,中國傳統曆法中,每天都有個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環 目 跡皇 熘螅 質歉齦 眨 簿褪?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中國民間老百姓根據地球積蓄熱量的情況,總結出了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說法,這意思是說,每年的立秋之後的二十四天,同樣是很熱的。但是,中國民間老百姓也 同時總結出了“立秋早晚涼;蚊從立秋死”的諺語。這意思是說,立秋之後雖然天氣還很熱,但是,一早一晚卻是涼快了,而且,討厭的蚊子也開始從立秋就越來越少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天干地支配製組合日子的六十迴圈情況,所以,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後,不見得馬上就會出現庚日,於是,有的時候,中伏期間,可能會超過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中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曆公元2005年,陰曆乙酉(雞)年。“三伏”是: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露 眨┏齜梗 昂笳 盟氖 臁? “三伏天”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中國傳統曆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中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樓上朋友說的“冬至後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並非“三九”。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曰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辦(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辦。待過完這8l天,81個花辦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而且在明代北京,還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圖”,在市面銷售,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這圖旁還有《九九歌》。 這《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天氣氣溫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的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均與當時氣溫有關,而這些與幾月幾日並無必然關係)來反映天氣的冷暖。筆者小時候北京地區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這“九九”之說。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我們看看明代的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時段。三九天,比較好計算,每年的冬至節這天,就開始進入“數九”,之後,你只要熟悉了中國傳統的節氣口訣,就知道寒暑時間表了。這就是:“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漢田中立。”。這意思是說,由於地球有積蓄前端時間的冷熱能量的情況,所以,進入冬至之後,還有40天的最冷天氣;冬至之後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後的18天—36天的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可以凍死豬狗;而一旦進入冬至之後的36天——54天的這18天,沿河的柳樹就發新芽了,氣候就轉暖了;而冬至之後的54天——70天,人們就要脫下冬衣了;冬至之後的70天,就要準備春耕了,天氣就徹底暖和了。 而三伏天怎麼計算呢?三伏天的計算稍微複雜點,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國傳統曆法的規則,還是很容易計算的。 由於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與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製組合確定的,所以,天干與地支的組合,每六十日為一個迴圈。這樣,中國傳統曆法中,每天都有個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環 目 跡皇 熘螅 質歉齦 眨 簿褪?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中國民間老百姓根據地球積蓄熱量的情況,總結出了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說法,這意思是說,每年的立秋之後的二十四天,同樣是很熱的。但是,中國民間老百姓也 同時總結出了“立秋早晚涼;蚊從立秋死”的諺語。這意思是說,立秋之後雖然天氣還很熱,但是,一早一晚卻是涼快了,而且,討厭的蚊子也開始從立秋就越來越少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天干地支配製組合日子的六十迴圈情況,所以,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後,不見得馬上就會出現庚日,於是,有的時候,中伏期間,可能會超過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中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曆公元2005年,陰曆乙酉(雞)年。“三伏”是: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露 眨┏齜梗 昂笳 盟氖 臁? “三伏天”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中國傳統曆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中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樓上朋友說的“冬至後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並非“三九”。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曰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辦(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辦。待過完這8l天,81個花辦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而且在明代北京,還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圖”,在市面銷售,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這圖旁還有《九九歌》。 這《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天氣氣溫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的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均與當時氣溫有關,而這些與幾月幾日並無必然關係)來反映天氣的冷暖。筆者小時候北京地區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這“九九”之說。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我們看看明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