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病軍人》唐.盧綸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此詩寫一個傷病退伍在還鄉途中的軍人,從詩題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為依據。詩人用集中描畫、加倍渲染的手法,著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詩中的這個傷兵退伍後,他很快就發覺等待著他的仍是悲慘的命運。“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對趕路的人就越發難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談何容易,離軍即斷了給養,長途跋涉中,乾糧已盡。“無糧”的境況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寫出“病軍人”的三重不堪,將其行住兩難、進退無路的悽慘處境和盤托出,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進一步寫人物處境。分為兩層。“萬里還鄉”是“病軍人”的目的和希望。儘管家鄉也不會有好運等著他,但狐死首丘,葉落歸根,對於“病軍人”不過是得願死於鄉里而已。雖然“行多”,但家鄉遠隔萬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連死於鄉里那種可憐的願望怕也難以實現呢。這就使“未到鄉”三字充滿難言的悲憤、哀怨,令讀者為之酸鼻。這裡,“萬里還鄉”是不幸之幸,對於詩情是一縱;然而“未到鄉”,又是“喜”盡悲來,對於詩情是一擒。由於這種擒縱之致,使詩句讀來一唱三嘆,低迴不盡。 詩的前兩句未直接寫人物外貌。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然而由於加倍渲染與唱嘆,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兩句鋪墊的基礎上,第三句進而刻畫人物外貌,就更鮮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適當的環境中。“蓬鬢”二字,極生動地再現出一個疲病凍餓、受盡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為病餓的緣故,尤其是因為創傷發作的緣故。“病軍人”負過傷(“金瘡”),適逢“秋氣”已至,氣候變壞,於是舊傷復發。從這裡又可知道其衣著的單薄、破敝,不能禦寒。於是,第四句又寫出了三重“不堪”。此外還有一層未曾明白寫出而讀者不難意會,那就是“病軍人”常恐死於道路、棄骨他鄉的內心絕望的痛苦。正由於有交加於身心兩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聞。這樣一個“蓬鬢哀吟”的傷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個“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處境的孤悽,無異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隨時都可能象螞蟻一樣在城邊死去。 《登科後》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一開頭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說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侷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鬱結的悶氣已如風吹雲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孟郊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鵠的,頗出意料。這就彷彿象是從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來,登上了歡樂的峰頂;眼前天宇高遠,大道空闊,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風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於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賓士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裡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於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並不留連於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遊人爭觀的長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馬疾馳呢?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又怎能“看盡”呢?然而詩人儘可自認為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徵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徵。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詩句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後人喜愛的名句。
《逢病軍人》唐.盧綸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此詩寫一個傷病退伍在還鄉途中的軍人,從詩題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為依據。詩人用集中描畫、加倍渲染的手法,著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詩中的這個傷兵退伍後,他很快就發覺等待著他的仍是悲慘的命運。“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對趕路的人就越發難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談何容易,離軍即斷了給養,長途跋涉中,乾糧已盡。“無糧”的境況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寫出“病軍人”的三重不堪,將其行住兩難、進退無路的悽慘處境和盤托出,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進一步寫人物處境。分為兩層。“萬里還鄉”是“病軍人”的目的和希望。儘管家鄉也不會有好運等著他,但狐死首丘,葉落歸根,對於“病軍人”不過是得願死於鄉里而已。雖然“行多”,但家鄉遠隔萬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連死於鄉里那種可憐的願望怕也難以實現呢。這就使“未到鄉”三字充滿難言的悲憤、哀怨,令讀者為之酸鼻。這裡,“萬里還鄉”是不幸之幸,對於詩情是一縱;然而“未到鄉”,又是“喜”盡悲來,對於詩情是一擒。由於這種擒縱之致,使詩句讀來一唱三嘆,低迴不盡。 詩的前兩句未直接寫人物外貌。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然而由於加倍渲染與唱嘆,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兩句鋪墊的基礎上,第三句進而刻畫人物外貌,就更鮮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適當的環境中。“蓬鬢”二字,極生動地再現出一個疲病凍餓、受盡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為病餓的緣故,尤其是因為創傷發作的緣故。“病軍人”負過傷(“金瘡”),適逢“秋氣”已至,氣候變壞,於是舊傷復發。從這裡又可知道其衣著的單薄、破敝,不能禦寒。於是,第四句又寫出了三重“不堪”。此外還有一層未曾明白寫出而讀者不難意會,那就是“病軍人”常恐死於道路、棄骨他鄉的內心絕望的痛苦。正由於有交加於身心兩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聞。這樣一個“蓬鬢哀吟”的傷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個“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處境的孤悽,無異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隨時都可能象螞蟻一樣在城邊死去。 《登科後》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一開頭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說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侷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鬱結的悶氣已如風吹雲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孟郊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鵠的,頗出意料。這就彷彿象是從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來,登上了歡樂的峰頂;眼前天宇高遠,大道空闊,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風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於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賓士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裡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於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並不留連於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遊人爭觀的長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馬疾馳呢?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又怎能“看盡”呢?然而詩人儘可自認為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徵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徵。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詩句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後人喜愛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