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蒂姆-鄧肯
自從“海軍上尉”大衛-羅賓遜退役之後,鄧肯成為“單塔”獨力支撐球隊的內線。關鍵時刻,鄧肯有時更像一名中鋒,因為霍里出場打大前鋒,所以鄧肯被推上了中鋒的位置。鄧肯的優點很多,他的籃下步伐非常完美,他的第一法寶--右手勾手投籃讓人防不勝防。他搶籃板球非常穩健,長臂的防守可謂密不透風。他的傳球屢有神來之筆,標誌性的左右45度打板進筐都是鄧肯賴以克敵制勝的第二法寶。雖然鄧肯的力量無與倫比,但是他更像是一個靠技術取勝的大前鋒,而他在比賽關鍵時刻的把握能力是歷史上所有大前鋒中首屈一指的。
第二、凱文-麥克海爾
他是古往今來,身材最適合打籃球的選手。由於四肢出奇的長,使他成為籃下最具有威脅的大前鋒之一。 麥克海爾共為凱爾特人隊效力13個賽季,成為NBA籃球場最獨特的一景。伯德-帕裡什和麥克海爾組成的前場組合被公認為歷史上最強的。麥克海爾為凱爾特人隊送上了三次總冠軍。“他簡直無法阻擋。他不但有超過常人的長胳膊,而且速度極快,動作多變。特別是那一雙大手,總能夠到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即使對手比他高,彈跳比他好,也對他毫無辦法。”NBA前教練胡比-布朗這樣評價他。麥克海爾只要在籃下接到球一轉身,一個人就防不住他,就連比他高出10釐米的“天鉤”賈巴爾也拿他無可奈何。
第三、鮑勃-佩蒂特
當時身高2.06米的佩蒂特體重只有91公斤,這是一個偏瘦的選手,但是經過在NBA11年的征戰,他在1956年從聖路易斯鷹隊退役的時候,他被譽為NBA50年代最偉大的大前鋒,並且成為NBA歷史上第一個得分達到20000分大關的得分手。佩蒂特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革命,波士頓凱爾特人隊著名的中鋒拉塞爾曾說:“是鮑勃(佩蒂特)創造了籃球中‘二次進攻’這個詞彙。他總是不斷地和你爭搶位置,一定要在拼搶籃板球中將你擊敗。”在他11個賽季的NBA生涯中,他的賽季平均得分從來沒有低於20分,籃板球平均數量也從來沒有低於10個。事實上的11個賽季中平均籃球為每場16.2個,最高為1960-1961賽季的20.1個。
第四、卡爾-馬龍
馬龍剛剛加入NBA的時候,沒有人能夠預見到這位身材強壯的像個搬運工一樣的小夥子,能夠在以後的日子裡成為以為籃球場上威力最大,技術最好的大前鋒。他在比賽中的表現就像他那副厚實的身板一樣可靠而可敬。鑑於他出勤的準時和比賽的刻苦,人們送他一個“郵差”的綽號。馬龍像一部埋頭苦幹的重型壓路機,他的蓋帽時常會讓對手有碰在大山上一樣的無奈。馬龍球風如其性格樸實無華,他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大前鋒的位置。遺憾的是,他在關鍵時刻的表現不能令人信服,錯失罰球、會選擇投籃時機不佳的機會出手,所以他職業生涯從未獲得總冠軍戒指。
第五、戴夫-德布斯切爾
德布斯切爾個性堅強,是籃球運動有史以來最好的防守隊員之一。在NBA最佳防守陣容設立的前6年中,他每年都入選這一NBA最重要的防守組合之中。在他打球的那個時代裡,防守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重視。準確地說,德布斯切爾是NBA的第一代“籃領”。德布斯切爾在防守中不願意錯位,他總是覺得他可以料理好他的對手,而他的隊友則應該照顧好自己的防守人。沒有人比他更蠻橫、也沒有人比他更兢兢業業。1970年和1973年,紐約隊兩次奪得NBA的總冠軍,德布斯切爾才是球隊最大的幕後英雄。
第一、蒂姆-鄧肯
自從“海軍上尉”大衛-羅賓遜退役之後,鄧肯成為“單塔”獨力支撐球隊的內線。關鍵時刻,鄧肯有時更像一名中鋒,因為霍里出場打大前鋒,所以鄧肯被推上了中鋒的位置。鄧肯的優點很多,他的籃下步伐非常完美,他的第一法寶--右手勾手投籃讓人防不勝防。他搶籃板球非常穩健,長臂的防守可謂密不透風。他的傳球屢有神來之筆,標誌性的左右45度打板進筐都是鄧肯賴以克敵制勝的第二法寶。雖然鄧肯的力量無與倫比,但是他更像是一個靠技術取勝的大前鋒,而他在比賽關鍵時刻的把握能力是歷史上所有大前鋒中首屈一指的。
第二、凱文-麥克海爾
他是古往今來,身材最適合打籃球的選手。由於四肢出奇的長,使他成為籃下最具有威脅的大前鋒之一。 麥克海爾共為凱爾特人隊效力13個賽季,成為NBA籃球場最獨特的一景。伯德-帕裡什和麥克海爾組成的前場組合被公認為歷史上最強的。麥克海爾為凱爾特人隊送上了三次總冠軍。“他簡直無法阻擋。他不但有超過常人的長胳膊,而且速度極快,動作多變。特別是那一雙大手,總能夠到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即使對手比他高,彈跳比他好,也對他毫無辦法。”NBA前教練胡比-布朗這樣評價他。麥克海爾只要在籃下接到球一轉身,一個人就防不住他,就連比他高出10釐米的“天鉤”賈巴爾也拿他無可奈何。
第三、鮑勃-佩蒂特
當時身高2.06米的佩蒂特體重只有91公斤,這是一個偏瘦的選手,但是經過在NBA11年的征戰,他在1956年從聖路易斯鷹隊退役的時候,他被譽為NBA50年代最偉大的大前鋒,並且成為NBA歷史上第一個得分達到20000分大關的得分手。佩蒂特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革命,波士頓凱爾特人隊著名的中鋒拉塞爾曾說:“是鮑勃(佩蒂特)創造了籃球中‘二次進攻’這個詞彙。他總是不斷地和你爭搶位置,一定要在拼搶籃板球中將你擊敗。”在他11個賽季的NBA生涯中,他的賽季平均得分從來沒有低於20分,籃板球平均數量也從來沒有低於10個。事實上的11個賽季中平均籃球為每場16.2個,最高為1960-1961賽季的20.1個。
第四、卡爾-馬龍
馬龍剛剛加入NBA的時候,沒有人能夠預見到這位身材強壯的像個搬運工一樣的小夥子,能夠在以後的日子裡成為以為籃球場上威力最大,技術最好的大前鋒。他在比賽中的表現就像他那副厚實的身板一樣可靠而可敬。鑑於他出勤的準時和比賽的刻苦,人們送他一個“郵差”的綽號。馬龍像一部埋頭苦幹的重型壓路機,他的蓋帽時常會讓對手有碰在大山上一樣的無奈。馬龍球風如其性格樸實無華,他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大前鋒的位置。遺憾的是,他在關鍵時刻的表現不能令人信服,錯失罰球、會選擇投籃時機不佳的機會出手,所以他職業生涯從未獲得總冠軍戒指。
第五、戴夫-德布斯切爾
德布斯切爾個性堅強,是籃球運動有史以來最好的防守隊員之一。在NBA最佳防守陣容設立的前6年中,他每年都入選這一NBA最重要的防守組合之中。在他打球的那個時代裡,防守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重視。準確地說,德布斯切爾是NBA的第一代“籃領”。德布斯切爾在防守中不願意錯位,他總是覺得他可以料理好他的對手,而他的隊友則應該照顧好自己的防守人。沒有人比他更蠻橫、也沒有人比他更兢兢業業。1970年和1973年,紐約隊兩次奪得NBA的總冠軍,德布斯切爾才是球隊最大的幕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