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顏—雪兒
-
2 # 一切皆有可能42772
這條小道古時候稱“楊廣古道”,是連通晉豫的一條官道,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由於1940年朱德總司令曾走此小道前住與國軍衛立煌會談,寫下著名七言絕句《出大行》: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故又稱“朱德出大行小道”。
當年御史大夫張衡是隋煬帝楊廣的倖臣,家住五龍口白澗村,可能是他經常在楊廣面前誇家鄉山水之勝的緣故,楊廣在陪隋文帝祭泰山時就曾“深恨不得相過”。楊廣登基後,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他幸榆林,次太原,詔發大量民夫搶修弛道90裡,他騎馬直抵五龍口張衡宅,“留宴三日,極樂方歸”。經過1400多年的歷史風雨,現在古隋道仍是晉豫交界山民來往的通道,兩側群峰壁立,溝裡流水潺潺。石頭上馬蹄印是長年以來馬託貨物在上下坡時找受力點所形成,望著鋪路石上深深的馬蹄印,便能引發人們思古之幽情。
-
3 # 張偉999
古隋道,是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修築的走馬的官道,所以又稱馳道,衙道。隋道上的馬蹄印,最早應該是隋煬帝留下的,白居易、司馬光、文彥博都曾在此雲遊。後來成為晉豫兩省民間交往的重要通道,朱德也從這裡下太行赴洛陽與衛立煌談判。
-
4 # 北緯328
古隋道,是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修築的走馬的官道,所以又稱馳道,衙道。隋道上的馬蹄印,最早應該是隋煬帝留下的,白居易、司馬光、文彥博都曾在此雲遊。後來成為晉豫兩省民間交往的重要通道,朱德也從這裡下太行赴洛陽與衛立煌談判。@中國猴山五龍口景區 @一切皆有可能42772
-
5 # 不瘦先生
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哦。
原因主要是時間的痕跡,步道上人來人往的足跡,加上長期時間猴們生活的痕跡。
-
6 # 濟源東方
這條小道直通山西,以前是豫晉的主要通道,朱總司令出太行與衛立煌國共談判,走的就是這條路,經過中國猴山五龍口景區,途徑懸泉飛瀑、十里畫廊、荊浩展館景色優美,是徒步好線路。。。
-
7 # 鑫淼同步學習
五龍口山下步道歷史悠久,與中華文明璀璨史交相輝映、密不可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五龍口即古枋口秦渠,雖沒有李冰所建都江堰著名,但確實是同時期所造三大水利設施之一,一直以來都惠及中原百姓。遙想當年,多少勞工在監工看守之下肩扛手抬在這條古路上流血流淚才有了這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
其次,五龍口景色旖旎,山水並舉,有山則名,有水則靈。無論是東周,還是盛唐,自古以來洛陽都是舉足輕重的王都與陪都。濟源因為其與洛陽特殊的地理關係,所以一直以來也是京畿地區。因此文人墨客、商賈走旅、販夫走卒、政客隱士也難免留戀於濟源山水,在這條古路上徜徉徘徊。
我們可以順著歷史的軌跡想象一下,晉文公重耳帶兵到洛陽勤王是否走得就是這條路?司馬懿在五龍口練兵、屯兵是否也在這條路上狼煙滾滾?漢獻帝劉協被魏文帝曹丕廢為山陽公,其謫居五龍口期間,是否也在此路上肝腸寸斷?北齊大將斛律光在濟源設堡壘抵禦北周、蘭陵王高長恭解救洛陽之困是否也在此路旌旗招展?至於濟源名人裴休、盧仝或許更是輾轉流連於此。
歷史滄桑,史海無涯。正如魯迅先生所云,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五龍口山下的古道,盤古開天、乾坤肇始之初或許連羊腸小道都算不上,正是因為古人、今人來回穿梭於此方讓古道歷久彌新,留下千古不朽的傳說與故事。我們觀今賞古,沿古道賞美景之餘或許不經意間就能發現古人遺留的蛛絲馬跡,帶我們重回那金戈鐵馬、詩風古韻的蹉跎歲月。
回覆列表
這是隋朝時修建的楊廣古道,是古代山西通往河南的主要道路之一。道路上的馬蹄印就是當年兩地通商馬匹託運貨物長年累月留下的痕跡。抗日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從這條路突破日軍重重包圍前往洛陽和衛立煌談判,達成了國共合作一起抗日的共識。可以說這是一條見證了千年歷史變更的歷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