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態三農

    第一點  

    四川據湖北上游,自四川東出是為順流之勢,在湖北境內還是有險要可以扼守,若過了湖北向東,則江面漸寬,就難以爭鋒了。湖北在東南(包含南京)上游。在東南建立政權的,沒有不依仗湖北地區為上游屏障。而湖北重要據點自西向東就有夷陵、江陵、武漢等,太平天國在據有南京後向西發展的最好態勢就是取武漢、再克江陵,再西向攻入四川,把清政府阻擋在長江以北。  

    安慶在武漢以東、南京以西,糾正一下,三國時期的吳國是沒有說守安慶的,只是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的湘軍在把太平軍向東逼進,奪武漢,若再取得安慶,那麼就可以直達南京城下,所以說安慶是南京城前頭的最後一個重要屏障,取南京則必取安慶,而要守南京則必須守安慶,最好再西向推進到武漢,在湖北境內據守態勢更好,要是有四川,據長江全部而守就是善之善者了  

    第二點  

    由於長江兩側地形地勢的緣故,長江上下游之間,除長江一水可通外,並無其它暢通大道;長江出湖北以後,江面漸寬,無險可扼。這種客觀的自然情況遂使上下游之間產生一種微妙的關係:東南地區必須倚荊襄上游為屏障,荊襄地區對東南卻具有一種天然的離心力。在對抗北方時,荊襄地區常常是作為一個單獨的戰區,具有相對獨立性,形成相對獨立的力量中心,而一旦形勢變化,這種相對獨立的力量中心便往往容易構成對下游地區的壓力。東晉南朝時期,據荊襄上游稱兵反建康方面者比比皆是,蕭衍甚至自襄陽舉兵東下,取南齊而代之。荊襄地區地位的這種雙重的特性遂決定了立足東南的政權力圖在對荊襄地區的政策上體現出雙重的意圖:既要使其發揮可靠的屏障作用,又要將其威脅下游的消極意義降至最低。加強對上游地區的控制是其最終宗旨。  

    取長江上游之地防守就是為了保障能把敵人趕到長江以北去。至於說強渡長江進攻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在兩國力相當的情況甚至北方國家實力強於南方國家的時候都難以成功。著名的戰例就有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南北對峙、宋金對峙、宋元對峙,大都是南方依仗長江天險與北方強國對抗的。

    渡江攻擊最主要有一下幾個難點:  

    1、渡江部隊補給線困難 

    2、渡江部隊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大部分又暈船,戰鬥力大打折扣  

    3、北方人到南方溼熱之地,水土不服,容易生病(尤其可怕的是患上傳染病)  

    4、南方水多船多,更佔地利  

    第三點  

    北方攻破的南方政權無不是內政極其腐敗的時候,南方國力主要是軍事實力遠遠弱於北方,然後北方政權或者從四川向東配合湖北方面戰事,以席捲東南,或者直接從湖北突入沿長江東向攻向南方政權首府南京。當然北方政權要做好一系列的渡江準備,戰船、錢糧、精銳的水師缺一不可。南方就是以淮守江,淮河、長江、強大的水師是南方政權的極大保障。  

    以下有相關具體資料:  

    “歷史上的南北對峙多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南方漢人政權之間的對峙。除孫吳與曹魏(西晉)之間短暫的對峙外,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其它南北對峙如東晉南朝與十六國北朝、南宋與金、南宋與蒙古(元)對峙時,北方政權都是少數民族所建。政治軍事上的對峙是以各自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為基礎的。  

    中國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氣候、環境及人的習性差異較大,遂使南北雙方軍事特長上也有很大差異。  

    北方少數民族以遊牧、射獵為業,男子皆精於騎射,平時遊牧、馳獵,戰時出征,可謂兵民合一;在戰略戰術上,以遠端奔襲、騎兵野戰見長;注重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人自為戰;生長北方,性習溫涼,不耐暑熱,故其對南方的作戰主要是在秋冬時節。秋冬時節,秋高馬肥,大地堅淨,利於騎兵驅馳。  

    南方漢人以農耕為業,其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對水利的利用是其社會的主要特點。其治軍、用兵亦與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上的特點相適應。治軍以組織、秩序和紀律見長。歷史上的南方比較著名的軍隊如北府兵、岳家軍、戚家軍、湘軍都是以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見長。在戰略戰術上,注重謀略,講究部伍陣法,善於利用城市作為據點防守,利用平原地區的江河水道來進行運輸。建立水師。南方對北方的主動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時節。春夏時節,正值中國東部季風區的雨季,江河水漲,便於利用江河水道進行人力物力的運輸、投送。  

    南北雙方可謂各有所長,各有千秋。鑑於中原地區的氣候和地形上的特點,南北雙方在天時和地利上都可謂利弊半參。利於南方者不利於北方,利於北方者不利於南方。雙方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  

    在南北對抗比較穩定的時期,雙方往往達成一種均勢。雙方之間的對抗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某條中間線上穩定下來。任何一方只要越過這條中間線便會面臨大的困難,也會遭遇大的抵抗。這條中間線,在東部地區通常是淮河——儘管南方勢力偶爾能遠達黃河,北方勢力有時也能飲馬長江,但雙方大致在淮河一線穩定下來;在西部地區,則通常是以秦嶺為界。  

    黃淮平原是南北交兵的主戰場。這一帶季節變化比較明顯,既有曠闊的原野,又有縱橫的江河水道。秋冬時節,大地堅淨,曠闊的原野宜於北方鐵騎驅馳,利於北方發揮其騎兵野戰的特長;春夏時節,江河水漲,利於南方發揮其水戰和守城戰的特長。因此,無論從時機還是從地利上,雙方都是利弊半參,因而易於陷入一種拉鋸式的角逐之中。  

    集南方之所長者無如東南。東南地處亞熱帶,雨水較多,河道縱橫。長江、淮河呈東西向流過,橫亙在南北之間,再加上它們的支流,遂形成一個密集的江河水網,足以緩衝北方鐵騎的衝擊力。從阻擋北方鐵騎的衝力上來說,長江確是難以逾越的天塹。南方可以利用這些江河水道,構築軍事據點,扼守一些主要的通道,發揮自己水戰和守城戰的特長。在整個南方地區,沒有哪個地區能象東南這樣有這麼多的江河水道可以利用。  

    東南地區的經濟條件也比較好。長江下游太湖地區就是一個富裕的經濟區,人煙稠密。古代東南地區民風勁勇好武,這也是立足東南的政權可以憑恃的條件。《漢書》地理志載東南風俗雲“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春秋時的吳越能與齊晉等中原大國爭霸、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而令秦人喪膽,都得益於東南地區勁勇好武的民風。  

    整個東南的防禦格局是一個以長江和淮河為依託的多層次的防禦體系。長江本身即發揮著阻擋北方鐵騎衝擊的天塹作用。淮河與長江相表裡,發揮著雙重的屏障作用。這幾個層次基本上顯示出了南北雙方隨著勢力消長而表現出的攻守形勢。南方強盛時,可以前出淮河以北,進取中原;南方衰弱時,則往往退守長江,消極防守;南北雙方勢均力敵時,則往往以淮河一線為對抗的前沿。”  ——《佈局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死去活來,的結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