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43389245586

    忍讓是一種美德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和矛盾,相互之間有時難免產生一些誤解和分歧。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釀成糾紛,衝突和傷害;如果處理得當便能相安無事,息事寧人,重修舊好,以致化干戈為玉帛。其中的關鍵在於當事人雙方要學會必要的忍讓。俗話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這句話是很有哲理的,不失為經驗之談。但也有人覺得忍讓吃虧、受氣、丟面子,是懦弱的表現。因此一旦發生矛盾,互不相讓,甚至對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非要爭個你高我低不可。因此常常由爭吵到辱罵,以致拳腳相加、刀兵相見。其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後悔莫及。忍讓其實是一種智慧、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美德。

    首先,忍讓是理智的表現。當雙方發生矛盾和衝突時,特別是當個人的人身權利和經濟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有理智的人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有所剋制,耐心地講道理,進行說服和規勸,及時化解矛盾;即使對方仍然蠻不講理,我行我素,他也不會惡語相加,更不會輕易地採取過激行為,不會“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非法手段對付不法行為,而是理智地忍讓並依照法律程式解決涉法問題。反之,如果感情用事,以錯對錯,就會走向反面,由有理變成無理,就會虧了再虧,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忍讓是大度的表現。人的一生之中,會遇到許多不愉快的、難堪的事情,有時甚至會感到很氣憤、很窩火,會覺得怒火中燒。此時此刻也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和風度。因此歷史上那些有關鍵時刻能夠以大局為重,忍讓、制怒,以柔克剛的人向來為人們所稱道。戰國時期廉頗與藺相如的將相和,西漢名將韓信忍“胯下之辱”,一直被世人傳為佳話。真算得上“將軍額上可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這確實是一種長者風度、大將風度,而氣量狹小的人是難以做到的。小不忍則亂大謀。有句成語叫“忍辱負重”,連一點兒委屈都受不了,豈能擔當歷史重任。寸步不讓,冤家路窄;讓人一步,海闊天空。難怪宋代文學家蘇軾在《留侯論》一文中,對那些氣量狹小、受不得委屈、不會忍讓的人,毫不留情地予以抨擊:“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而對西漢謀臣張良“圯上受書”一事,卻大加頌揚:“今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我們難道不能從上述兩者的鮮明對比中,領略一下忍讓的風采嗎?

    再次,忍讓也是一種高尚的品質。為人處事,只能進不能退,只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點虧,受不得半點氣的想法,不僅是不切實際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有的時候,為了集體利益、社會利益、他人利益,個人做一點讓步,受一些損失,付出一點代價,也是非常必要的。忍讓實質上是一個人的思想修養、道德品質的表現。人與人之間相處、交往,應該互相尊重,互相諒解,互相幫助;而決不能強人所難,以鄰為壑,勾心鬥角,否則會一損俱損、兩敗俱傷。更何況金錢、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人生短暫,不必計較太多。“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明代林翰《誡子弟》中的詩句。古人尚且能做到這一點,而充分享有現代文明的今人,是否能從中悟出點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景的對聯3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