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漢朝已多年沒打過幾十萬人的仗了,這個計劃匆促上陣,忽然大規模動員兵力,且撤退邊民,保密是不可能的。尉史在這種時候還去巡察,既可以自由進入預定前線(應該是走大路),也沒人通知他撤退,漢軍的伏擊圈是漏風的。非專業人士尉史去邊境轉一圈就知道要打仗了,匈奴方的專業人士來轉一圈能不知道嗎?估計是漢朝的行動,處處都顯露要打仗的跡象,且邊境已經傳遍了,誰都能感受到山雨欲來的氣氛。

    漢軍急於求勝,幻想扔一些羊到路上作誘餌,就能引匈奴入伏擊圈。即使是動物中的高手虎狼等,也不是那麼容易誘伏的,何況匈奴不是動物,會思考會懷疑的。就好比你一路上撿錢,你不覺得前方有問題嗎。

    有句流行話,人們往往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匈奴已經開始懷疑,如果尉史跟他說前方沒事,估計也不會信;尉史跟他說有事,那剛好中他們的判斷,他們願意相信的,趕緊撤。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

    漢朝君臣懷著僥倖心理,就想著匈奴會按自己的劇本來,然後按照這個設定去佈置。假如匈奴不配合演出,不肯進伏擊圈那怎麼辦,結果連預案都沒有。漢軍也習慣於多年來的邊境防禦戰,忽然讓他主動出擊的話就懵了,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幹什麼?王恢所部漢軍已經看到匈奴,匈奴臨時改劇本,王恢就不知往下怎麼做了,不敢上去幹他一炮,眼睜睜看著匈奴撤退。劉徹氣個半死,你不會寫作文也好歹填幾個字啊,交白卷算什麼玩意,我怎麼給你打分。

    搞笑的是,韓安國是主和的,跟主戰代表王恢大論戰。偏偏韓安國資格最老,只能由他來指揮部署。這些老將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事後漢武帝開始培養新人。

    馬邑之謀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漢朝沒有認真地做過準備,抱著僥倖心理,幻想大捷。就好比平時不學習,臨考卻期待拿高分,結果滿卷被老師挑出低階錯誤來。尉史只是八面漏風的一個小孔,不是成敗的關鍵。對比一下李牧的口袋,用多年時間去做局,匈奴快要進口袋了,趙國邊民還在放牧,不知道要打仗,李牧的戲連自己人都看不出破綻,更別說匈奴了。

  • 2 # 中意

    作為經常侵略的匈奴,戰前的偵查是必備的科目。年輕氣盛的漢武大帝想一戰永逸也是不切實際的。後來的一系列戰爭也證明了這點。事實上,終漢武大帝一生也沒有徹底解決匈奴問題。但在戰爭,妥協,融合中,也為以後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基礎。產生了民族大融合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馬邑戰爭雖說是失敗的,但起到很大的積極因素。透過這場戰爭,也表明了中華民族的不屈與鬥爭精神意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1結對互促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