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69188564904

    吊錢兒,流於民間傳說,古時“年”是一個惡鬼,每到春節都要出來吃人,尤其愛吃童男童女,百姓們為辟邪驅鬼,不使孩子遭殃,也闢險於自家,就紛紛剪刻花花綠綠的吊錢兒,掛到自家的大門口,堂前屋簷和樹枝上,來嚇唬震懾“年”,避免它進入家中作孽,祈求平安。

    吊錢兒,又源於民間的剪紙藝術,現在已成為剪紙藝術的另一塊奇葩。

    吊錢兒,舊時又稱“過門箋”、“門箋”、“掛錢”、“掛箋”、“紙簾”等等,形似小旗小幡。

    在天津衛,吊錢兒的圖案,兼顧了“楊柳青年畫”的諸多特點,線條流暢,構思巧妙,富於市井民俗風格,生活氣息濃厚,可謂是千姿百態、五花八門。但又多以春節的吉祥話為多,如年年有餘、四季平安、萬事如意、恭喜發財、金玉滿堂、閤家歡樂、招財進寶、生意興隆等等。圖案還有大鯉魚、蝙蝠等多種題材,近幾年又加上了每年的十二生肖屬相,或是當年的流行題材,貼近生活,老百姓喜聞樂見,真是大展了天津衛民間藝人的非凡想像力。

    舊時天津衛還有這樣的習俗,一到農曆正月二十五,名為“填倉節”,各家各戶,房屋內外,用白石灰或是白粉,畫成糧囤的形狀,大人們開始把貼了近月的吊錢兒撕扯下來,裹於各種糧食和錢,置於畫的囤中央,預示著新的一年的物阜年豐,吊錢兒也就完成了今年的使命。

    現在的天津衛,還流行著是把揭下來的吊錢兒,包上一個鋼蹦兒(零錢),放到床墊下或是褥子底下存放,此意表示今年財運亨通、財源滾滾,有個好兆頭。現在又有了這天喝鯽魚湯的習俗,也不知為何?也許是取“鯽”(己)“魚”(餘)的偕音吧!

    到了農曆大年三十,天津衛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居民家庭,還是商家、飯店,還是機關、企事業單位,都要貼上大大小小的吊錢兒,那滿目得紅色,炫耀著天津衛作為北方重鎮的歷史文化底蘊,中西方交融的民俗民風,居民百姓諧趣樂觀的處世風格。

    要是趕上瑞雪兆豐年;吊錢兒與皚皚白雪交相輝映,要是趕上春風初起;吊錢兒與風起舞,飄飄蕩蕩,那是何等的愜意,讓人看了無不心情愉悅,喜形於色。

    大紅色的吊錢兒,帶來的是喜慶祥合,帶來的是華夏子民特有的民俗情趣,吊錢兒現已成為天津衛一種傳統的民俗文化,深深地紮根於民間的沃土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一個群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