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彧蔚

    殲20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概念機,因為2011年該機首飛即首次被外界所知,畢竟當時是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之際,所以應該是殲20原型機和量產版本的區別在哪?殲20作為中國自主設計研發的第一款五代隱身戰機,從首架原型機試飛到正式裝備部隊只用了短短不到8年時間,可以說光是這個定型裝備速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絕無僅有的。而這背後就是中國在殲20研發定型歷程中多架不同型號的原型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這些原型機不光加快了殲20的定型裝備速度,而且也從內外將整架殲20在氣動佈局設計等方面更趨於完善/更加貼近實戰。首先在裝備部隊的量產版本氣動外形和原型機上就有很多不同之處,具體看下圖:首先可以看出相比原型機,量產版本的殲20在氣動外形上就有好幾處不同之處,比如包括鴨翼/垂尾/尾撐在內的多處氣動翼面出都進行了切尖處理,翼面切尖處理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有效的降低該處的氣動誘導阻力,降低戰機在超音速飛行階段的飛行阻力和提升其超音速飛行氣動穩定性。其二可以看出殲20鴨翼和主翼之間的邊條翼從曲面變成平直面可能為了製造工藝簡化;其三包括進氣道口的DSI超音速進氣道鼓包大小和主翼翼面操縱鼓包大小都發生了改變,前者改變是為了更好在不同飛行速度下對進氣進行預壓處理;而後者則是為了降低雷達波反射截面和降低氣動飛行阻力。其四前後起落架艙門也都有所變化,比如前起落架擋板從前部多鋸齒變成單鋸齒,估計是為了簡化製造工藝和增強前起落架艙門結構強度,畢竟當年殲10就曾出現前起落架艙門結構強度不足修改過,而後起落架艙門開啟方式也從早期原型機時期的兩個開門換成一個開門,這樣設計後首先是降低了起降階段的氣動阻力,更有利於短距起降最佳化,同時也有著結構簡化和減輕重量的優勢。當然要說殲20量產版本最大的改變還是其駕駛艙蓋的變化了,基本上每架殲20原型機的座艙蓋都有所不同,不過這些不同的背後也代表了殲20在定型過程中的快速更新迭代。具體到每架原型機在氣動外形上的區別來說的話,2014年殲20正式定型這年,共生產了多達4架殲20原型機進行試飛驗證,機型編號也從2011至2015之間。比如2011號殲-20原型機在2014年3月2日中午12時左右首飛,與之前出現的兩架殲-20不同的是,這次出現的2011號稱得上是新版的殲-20四代機,整機氣動外形進行了較大的改變,比如進氣道採用了“倒V”式設計/起落架艙門發生重大改變/垂尾末端做了切角處理等。同年7月26日早上10點55分首飛的2012號原型機,整機技術度已經非常成熟了。這是繼2011號殲20離開赴試飛院執行定型試飛任務後,殲-20專案又一重大進展。2013號殲-20於11月29日成功首飛,與此前殲-20的各架驗證機和原型機不同,2013號殲20原型機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取消了機頭空速管。2015號殲20原型機於12月19日下午首飛,相比之前已經完成首飛的殲-20,2015號機又有了新的改動,比如其在機尾尾撐處做了削尖處理。到了2015年只亮相了兩架的殲20 2016號和2017號原型機則是整個殲20試飛定型中的最後兩架機型,這兩架機型最大的改變就是2016號的進氣道鼓包發生了很大改變,而2017號的座艙蓋與此前的原型機相比略有調整,飛行員正前方部位的邊緣曲線有所收縮,可能是進一步優化了該部位的氣動設計。到了2016年首架正式定型具備量產條件的機型2101號成功首飛,並且在同年珠海航展上殲20實現首次雙機編隊公開亮相,正式代表殲20隱身戰機正式從實驗定型成功走向批次裝備階段,同年底殲20量產機型也順利加入空軍裝備服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OBO組合都演過哪些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