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隻夢想家略略

    心理學家把拒絕長大,行事幼稚,” 想永遠扮演小孩而拒絕扮演父母”的人稱為彼得潘綜合症,一開始認為主要存在於男性。這類人雖已進入成年,但是心理上還停留在孩童階段,保持著嬰兒式的全能自戀,他們缺乏剋制力,害怕承擔責任,迴避困難,在人際關係中,他們更加關注和在意自己的感受,很難做到換位思考,缺乏對他人感受的感知能力。他們會很快情緒失控,一言不合便大發雷霆,甚至會衝動地訴諸於武力。  而這樣的人,他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通常是自戀的,伴有大男子主義。這通常會讓他們身邊的人感到無力,似乎無論對他做什麼,無論受多少委屈,在他看來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因為無論他讓你受多少委屈,一定都有他的理由,哪怕真的是他做錯了,可是你也有錯,因為你剛才態度不好衝他嚷嚷了。你不能抱怨,不能有情緒,因為你的抱怨你的情緒,會觸動他們的自戀機關,他們會認為,你是在否定他們整個人,你在貶低他中傷他,你傷害了他的自尊。而因為他的脾氣,你可能永遠都是吵輸的那一個,於是你會更加無力、沮喪、委屈、憤怒,就這樣你越來越心灰意冷,你無法再忍受錯的那個人永遠是自己,在關係中承擔責任的那個人永遠是自己,你要找是一個男人、一個丈夫,而不是一個兒子。你也想享受對方的關心、照顧,也想在爭吵中,這個男人能為你退讓一次,你不想象一個母親一樣永遠在包容。於是有一天,積重難返,你終於黯然離去。而那個人,也許還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所以,有“彼得潘症狀“的人,很難擁有健康和諧的親密關係,除非他們遇到他們生命中的溫迪,溫迪們願意這種不對等的付出,她們的價值感存在於別人對她們的依賴和需要中。彼得潘和溫迪共同開啟施虐受虐模式,於委屈爭吵中不棄不離,卻在抱怨痛苦難以救贖。  健全的人格,不僅令自己受惠,也同樣會有益於他人。愛情中也同樣,盼望美好愛情的同時,也要修煉好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譚松韻和劉昊然為什麼會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