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35111693393

    不是甲骨文「冎」沒有對應的《說文》小篆演化字形,是《說文》小篆「冎」是隸書反推篆,不具有典範性、不能反映真實的古文字字形。你要直接、強對應的證據,有,從「冎」的字即可證明該甲骨文就是「冎」。

    古文字演化中有一個特徵,同一字可能分化出分別表音和表意的兩字。以「冎」為例,商周文字中無論表示以「骨」——「支撐肉的部份」為意符的字,或以「咼」為聲符的字,皆寫作「冎」。而不遲於戰國,表意的「冎」皆加上了意符「肉」組成「骨」,表音的「冎」皆加上了分化符「口」組成「咼」。唯一的例外是「別」。

    「骨」字,本作「冎」,不遲於戰國加意符「肉」。商代金文有把「冎」橫置的,應為更典正的寫法,商代甲骨文為書寫方便而豎置,被後世文字所繼承。

    「咼」字,即使是戰國秦簡,「冎」的四豎皆出頭,保持了和商周文字「冎」的對應。而《說文》小篆寫法完全是按隸書的逪誤反推。

    「過」字,西周金文直接從「冎」聲,戰國文字加「口」組成「咼」,變為「咼」聲。楚簡「過」或改為「化」聲。

    「禍」字,戰國金文仍可明顯地看出右上是「冎」。戰國文字已是加「口」的「咼」,表示這裡的「冎」僅表聲。

    唯一的例外「別」字,沒有隨其它作為意符「冎」一同加「肉」形成「骨」,「別」也本應作「⿰冎刂」(U+206F0),今「別」左是「冎」的另一種隸定方式。

    手寫演示「冎」的演變:

    至於甲骨文「冎」像不像骨形,純粹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事實上無論像不像皆可,甲骨文「冎」也無需很象形,漢字並非象形文字而是音意文字,甚至連甲骨文也已脫離完全的象形很長時間了。只要規定「冎」這字在名為漢字的文字系統中意思是骨即可,純粹為象形而象形是很低效的文字。埃及聖書軆沒字看起來皆很象形,然而那是給人瞻仰、刻在庿宇的,而他們的僧侶軆也照樣和中國的甲骨文、簡帛文字、隸書一樣隨是俗書,但照顧手寫效率。

    而保持每字在長時間內的字形盡量穩定不變,就可以使文字跨越數千年仍保持可讀性,隸變以後「骨」、「咼」基本定型,雖有小改但不影向識讀。而簡化字為簡一兩筆而把「咼」改為「咼」,破壞這一系統性,實在不可取。

    參見:

    即裡羽元:日本的「骨」字為什麼和大陸規笵字上部的「冎」方向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東西能治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