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和知音(soulmate),很像,但是不是一碼事。
不說引申意,這句話符合出處的意思就是,有些人白頭到老,卻還是陌路人;有些人一見如故,引為一世(君臣好搭檔)。
從作者的本意來看,應該不是高山流水的知音關係,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的進取價值。古典文學中,知己和知音概念相似,但是理應區分他們之間微小的差別。
這句話的出處是西漢雄文《獄中上樑王書》,文中還有一句“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其實更能概括這篇文章的立意。
寫作動機是什麼呢?有人吹耳邊風,於是鄒陽被梁孝王打入死囚牢。這篇文章,是刀懸在鄒陽的脖子上時寫成的。
所以如果說他死到臨頭,來和梁孝王說什麼卿卿我我的soulmate,很不現實。
知音情結,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必須關聯藝術,必須高於現實。如果soulmate起來,應該是鄒陽會說:顧往昔,添香並立觀書畫,步影隨月踏蒼苔,花好月圓良辰美景,您今朝要處死我?那好吧,我的身還在,而我的心卻已經死了。從今往後,與君破琴絕弦!
但是,看一看他舉的例子都是什麼?荊軻白虹貫日,衛先生太白食昴,玉人獻寶,李斯竭忠,鄒陽自比的都是大忠大義大勇之人,完成的是君主的政治經濟目的。
鄒陽然後接了一句:
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意思無非是:我這麼好,用我將國泰民安。王你眼瞎了。
何則?知與不知也。君王若知,一言可至相。
這個知,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知,甘願為之所用,甚而獻身赴死。
這和偏向於藝術與審美觀點契合,幾乎只侷限在靈魂交流的知音(soulmate)情結不同,是一種士人實現其生命價值的獨特方式,有時摻雜著必不可少的錢財交易,這是二者的第一個區別。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士很多,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就是“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燕太子丹也是“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賣命不是白賣的。
士是什麼?既要臉又要錢,但為了一個值得追隨的知己王上,肝腦塗地,粉身碎骨渾不怕,二者必要時皆可拋。
第二個區別,士是對君王有人身依附性的,君王是他人生價值實現的工具。而知音之間,這種關聯有些微弱。
第三個區別,知己側重”相信“,而知音側重”理解”。君王相信士能助他王圖霸業,四海昇平,士相信君王不會受小人讒言,而對自己獻的言和策有所猶疑。士必須有人相信,才能幹出一番大事業,青史留名;而知音之間的惺惺相惜,更多時候是不為人所理解自己在藝術上的純然追求,落寞失所,精神上受到了強烈打擊。外界的斥力越大,知音間的吸引力就越強烈。
太上立德、立功、立言。轟轟烈烈炮火齊鳴的戰國時期過去後,後人的文人溫和許多,把一些精力投射到了“立言以不朽”上去。若是問古代文人希求賞識,到底是知音還是知己的情緒在作祟,其實非常難講。我更傾向於一種混雜的產物。
古代文史哲不分家,文字作品擺脫不了政治和經濟的目的。以官僚士大夫為主體的作者們堅信:文,它必須要載道;立了言,第二步就有可能立功。這就促成了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知己情結,造就了更為功利性、自我實現性的知音情緒。
不論是在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純之又純的動人知音關係,極其罕見。
但是總有人,千年以前,在泰山之陰聞琴解佩;也總有人,畢竟這個妹妹,他是見過的。
知己和知音(soulmate),很像,但是不是一碼事。
不說引申意,這句話符合出處的意思就是,有些人白頭到老,卻還是陌路人;有些人一見如故,引為一世(君臣好搭檔)。
從作者的本意來看,應該不是高山流水的知音關係,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的進取價值。古典文學中,知己和知音概念相似,但是理應區分他們之間微小的差別。
這句話的出處是西漢雄文《獄中上樑王書》,文中還有一句“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其實更能概括這篇文章的立意。
寫作動機是什麼呢?有人吹耳邊風,於是鄒陽被梁孝王打入死囚牢。這篇文章,是刀懸在鄒陽的脖子上時寫成的。
所以如果說他死到臨頭,來和梁孝王說什麼卿卿我我的soulmate,很不現實。
知音情結,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必須關聯藝術,必須高於現實。如果soulmate起來,應該是鄒陽會說:顧往昔,添香並立觀書畫,步影隨月踏蒼苔,花好月圓良辰美景,您今朝要處死我?那好吧,我的身還在,而我的心卻已經死了。從今往後,與君破琴絕弦!
但是,看一看他舉的例子都是什麼?荊軻白虹貫日,衛先生太白食昴,玉人獻寶,李斯竭忠,鄒陽自比的都是大忠大義大勇之人,完成的是君主的政治經濟目的。
鄒陽然後接了一句:
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意思無非是:我這麼好,用我將國泰民安。王你眼瞎了。
何則?知與不知也。君王若知,一言可至相。
這個知,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知,甘願為之所用,甚而獻身赴死。
這和偏向於藝術與審美觀點契合,幾乎只侷限在靈魂交流的知音(soulmate)情結不同,是一種士人實現其生命價值的獨特方式,有時摻雜著必不可少的錢財交易,這是二者的第一個區別。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士很多,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就是“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燕太子丹也是“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賣命不是白賣的。
士是什麼?既要臉又要錢,但為了一個值得追隨的知己王上,肝腦塗地,粉身碎骨渾不怕,二者必要時皆可拋。
第二個區別,士是對君王有人身依附性的,君王是他人生價值實現的工具。而知音之間,這種關聯有些微弱。
第三個區別,知己側重”相信“,而知音側重”理解”。君王相信士能助他王圖霸業,四海昇平,士相信君王不會受小人讒言,而對自己獻的言和策有所猶疑。士必須有人相信,才能幹出一番大事業,青史留名;而知音之間的惺惺相惜,更多時候是不為人所理解自己在藝術上的純然追求,落寞失所,精神上受到了強烈打擊。外界的斥力越大,知音間的吸引力就越強烈。
太上立德、立功、立言。轟轟烈烈炮火齊鳴的戰國時期過去後,後人的文人溫和許多,把一些精力投射到了“立言以不朽”上去。若是問古代文人希求賞識,到底是知音還是知己的情緒在作祟,其實非常難講。我更傾向於一種混雜的產物。
古代文史哲不分家,文字作品擺脫不了政治和經濟的目的。以官僚士大夫為主體的作者們堅信:文,它必須要載道;立了言,第二步就有可能立功。這就促成了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知己情結,造就了更為功利性、自我實現性的知音情緒。
不論是在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純之又純的動人知音關係,極其罕見。
但是總有人,千年以前,在泰山之陰聞琴解佩;也總有人,畢竟這個妹妹,他是見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