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港片裡的殭屍,大家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穿著清朝官服、四肢僵硬、青面獠牙、蹦跳著走路的特點了。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殭屍片出爐,以前殭屍的形象就顯得很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港片中的殭屍都是跳著前進的,而且都是統一著裝,跟現在的殭屍形象大相徑庭。
70年代末期,香港影壇掀起電影熱潮。香港殭屍片將中國傳統的趕屍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經典的殭屍形象,以林正英主演的《殭屍先生》為標誌,逐漸走紅。
80年代,身穿“清朝官服”的殭屍形象成為主流,那個時候是香港電影殭屍片最鼎盛的時期。當時因為林氏殭屍一時間走紅,製片方紛紛跟風投資。後來為了控制電影的成本,加之清宮戲眾多,因此大量的清朝戲服被廉價出租,“頭戴花翎、身穿蟒爪長袍”的清朝官服的殭屍形象由此成為熒幕經典。
但除去控制成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服裝給人一種僵硬的感覺,一身筆直的大褂,服裝顏色深色居多,還有官帽後面加個羽毛,很符合殭屍的形象。這樣著冷色調藍色官服的殭屍最適合電影裡冰冷的恐怖氣息了。
其他的一些還包括政治諷刺(清朝漢人地位地下,所造成的不公平待遇比比皆是,含冤而死的人數不勝數,所以那些官員死後受怨氣入體,形成了殭屍。)、湘西趕屍文化(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歷史札記等多重因素。
這些影視中的殭屍形象不僅著裝統一,就連行動也都統一,那就是走路一跳一跳的。其實讓殭屍跳著走,這並不是導演的設定,而是有一定的來源的。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有記載,趕屍人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繫著屍體,幾尺一個,屍體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趕屍人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因為屍體用繩子繫著,所以屍體走路都是一跳一跳的,正跟港片裡的殭屍形象一樣。
前面也說過港片中的殭屍的著裝借鑑了湘西趕屍的傳說,而這個跳躍行走也借鑑了這個傳說,也就是趕屍人為了方便“趕屍”,用竹竿撐著所有屍體的胳膊,帶著往前走。由於屍體穿著寬大的衣服,所以綁在雙手下方的竹竿會穿過衣袖,完全被遮蓋住。從遠處看起來,像是手平舉,跳著前進。
又因為殭屍總是跳躍前進,所以在中國建築的風水慣例中,通常在大門下會裝一塊約15釐米高的門檻,用來阻擋殭屍跳進家中。但其實這都是迷信而已。
想想,香港電影那個大放異彩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的殭屍片逐漸被外國的喪屍片代替,要說恐怖吧,也嚇人,但給人大多是噁心的感覺。
說起港片裡的殭屍,大家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穿著清朝官服、四肢僵硬、青面獠牙、蹦跳著走路的特點了。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殭屍片出爐,以前殭屍的形象就顯得很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港片中的殭屍都是跳著前進的,而且都是統一著裝,跟現在的殭屍形象大相徑庭。
70年代末期,香港影壇掀起電影熱潮。香港殭屍片將中國傳統的趕屍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經典的殭屍形象,以林正英主演的《殭屍先生》為標誌,逐漸走紅。
80年代,身穿“清朝官服”的殭屍形象成為主流,那個時候是香港電影殭屍片最鼎盛的時期。當時因為林氏殭屍一時間走紅,製片方紛紛跟風投資。後來為了控制電影的成本,加之清宮戲眾多,因此大量的清朝戲服被廉價出租,“頭戴花翎、身穿蟒爪長袍”的清朝官服的殭屍形象由此成為熒幕經典。
但除去控制成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服裝給人一種僵硬的感覺,一身筆直的大褂,服裝顏色深色居多,還有官帽後面加個羽毛,很符合殭屍的形象。這樣著冷色調藍色官服的殭屍最適合電影裡冰冷的恐怖氣息了。
其他的一些還包括政治諷刺(清朝漢人地位地下,所造成的不公平待遇比比皆是,含冤而死的人數不勝數,所以那些官員死後受怨氣入體,形成了殭屍。)、湘西趕屍文化(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歷史札記等多重因素。
這些影視中的殭屍形象不僅著裝統一,就連行動也都統一,那就是走路一跳一跳的。其實讓殭屍跳著走,這並不是導演的設定,而是有一定的來源的。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有記載,趕屍人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繫著屍體,幾尺一個,屍體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趕屍人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因為屍體用繩子繫著,所以屍體走路都是一跳一跳的,正跟港片裡的殭屍形象一樣。
前面也說過港片中的殭屍的著裝借鑑了湘西趕屍的傳說,而這個跳躍行走也借鑑了這個傳說,也就是趕屍人為了方便“趕屍”,用竹竿撐著所有屍體的胳膊,帶著往前走。由於屍體穿著寬大的衣服,所以綁在雙手下方的竹竿會穿過衣袖,完全被遮蓋住。從遠處看起來,像是手平舉,跳著前進。
又因為殭屍總是跳躍前進,所以在中國建築的風水慣例中,通常在大門下會裝一塊約15釐米高的門檻,用來阻擋殭屍跳進家中。但其實這都是迷信而已。
想想,香港電影那個大放異彩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的殭屍片逐漸被外國的喪屍片代替,要說恐怖吧,也嚇人,但給人大多是噁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