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居民中,新加坡華人佔75。2%,馬來人佔13。6%,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8。8%,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孃惹)則佔2。4%。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除澳門和摩納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也是除中國大陸及臺灣外,全球華人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或地區。
新加坡的華人基本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為潮州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加上近年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數量日趨增長,華人文化構成也越來越複雜。
由於新加坡華人中使用福建閩南語超過半數,致使新加坡成為僅次中國閩南原鄉及臺灣地區之後,另一個閩南語大宗使用區。
然而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後,新一代新加坡華人已經習慣使用新馬華語;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一致之簡體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詳見新加坡漢字。
民間則隨處可見簡繁體字混用。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公元3世紀的中國。
公元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僱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在本地居民中,新加坡華人佔75。2%,馬來人佔13。6%,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8。8%,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孃惹)則佔2。4%。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除澳門和摩納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也是除中國大陸及臺灣外,全球華人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或地區。
新加坡的華人基本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為潮州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加上近年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數量日趨增長,華人文化構成也越來越複雜。
由於新加坡華人中使用福建閩南語超過半數,致使新加坡成為僅次中國閩南原鄉及臺灣地區之後,另一個閩南語大宗使用區。
然而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後,新一代新加坡華人已經習慣使用新馬華語;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一致之簡體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詳見新加坡漢字。
民間則隨處可見簡繁體字混用。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公元3世紀的中國。
公元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僱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