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不器”。朱子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孔子說“士志於道”,孟子說“士尚志”,都在說“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又告訴子貢,他非多學而識,而是“一以貫之”,“周”與“一貫”,也在說“君子不器”。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多聞、多見也是“學”,但不能“一貫”,屬於“多學而識”,所以,孔子界定其為“知之次也”。今天人們的學習,就侷限在這個層次,猶如孔子說子貢“女器也”,成就不了“君子”。
《繫辭》雲:“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藏器”,“藏”字吃緊,一“藏”就通透混融為一貫了。故“藏器於身”,就不再為“器”了。“藏器”如《大學》所謂“格物”,格物而窮其理,最後成就的是德性。
從“藏器” 中須體會出”一貫”,非“多學而識”,不是把各種技能收斂起來不去顯擺,等到用時才拿出來。
《禮記•禮運》有一句話:“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對於“藏身”,重點是體會背後蘊含的義理。
君子實現“藏身”以後,這個“身”的意義就不同了,不是耳目四肢意義上的“小體”,而是孟子所謂“大體”。
孔子說“踐跡”: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孟子說“踐形”:“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善人要做“踐跡”功夫,聖人才能“踐形”,境界有高下之分。同理,《繫辭》雲“藏器於身”,《禮運》曰“藏身”,也有高下之分。
再看孔子與子貢的一段對話。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自己“下學而上達”,必須落在“器”中學(《大學》言“格物”),這是儒家心性功夫不同於佛家的根本區別。但“下學而上達”,從“器”到“道”,由“人”到“天”,這個上下通道打通了,成就的是道德。
陽明先生說:“夫去有以超無,無將奚超矣?外器以融道,道器為偶矣”。
黑格爾說:“本質不在現象之後,或現象之外,而即由於本質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實際存在就是現象。”船山說:“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完成一篇文章:陽明學社:“踐跡”與“踐形”,“藏器”與“藏身”
孔子曰:“君子不器”。朱子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孔子說“士志於道”,孟子說“士尚志”,都在說“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又告訴子貢,他非多學而識,而是“一以貫之”,“周”與“一貫”,也在說“君子不器”。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多聞、多見也是“學”,但不能“一貫”,屬於“多學而識”,所以,孔子界定其為“知之次也”。今天人們的學習,就侷限在這個層次,猶如孔子說子貢“女器也”,成就不了“君子”。
《繫辭》雲:“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藏器”,“藏”字吃緊,一“藏”就通透混融為一貫了。故“藏器於身”,就不再為“器”了。“藏器”如《大學》所謂“格物”,格物而窮其理,最後成就的是德性。
從“藏器” 中須體會出”一貫”,非“多學而識”,不是把各種技能收斂起來不去顯擺,等到用時才拿出來。
《禮記•禮運》有一句話:“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對於“藏身”,重點是體會背後蘊含的義理。
君子實現“藏身”以後,這個“身”的意義就不同了,不是耳目四肢意義上的“小體”,而是孟子所謂“大體”。
孔子說“踐跡”: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孟子說“踐形”:“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善人要做“踐跡”功夫,聖人才能“踐形”,境界有高下之分。同理,《繫辭》雲“藏器於身”,《禮運》曰“藏身”,也有高下之分。
再看孔子與子貢的一段對話。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自己“下學而上達”,必須落在“器”中學(《大學》言“格物”),這是儒家心性功夫不同於佛家的根本區別。但“下學而上達”,從“器”到“道”,由“人”到“天”,這個上下通道打通了,成就的是道德。
陽明先生說:“夫去有以超無,無將奚超矣?外器以融道,道器為偶矣”。
黑格爾說:“本質不在現象之後,或現象之外,而即由於本質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實際存在就是現象。”船山說:“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完成一篇文章:陽明學社:“踐跡”與“踐形”,“藏器”與“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