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出自《論語.里仁篇》篇頭,“里仁為美”是提出全篇的主張,“裡”是居住的意思,就是說要把“仁”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要擇“仁”而居,“擇不處仁,焉得知?”這句話是起問,意思是一個人到底有沒有做到“以仁為家”,我們應該怎麼來判斷呢?“焉得知”就是這個意思,怎麼才能知道?

    《論語》二十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有一位文化名人講《論語》是古代聖賢的“語錄”,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她這樣講的後果,就是必然導致將《論語》肢解為一條一條的格言,這對我們來講,無異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我之所以說《論語》是一個整體,是因為不僅每一篇中有邏輯,而且二十篇之間,同樣也有邏輯,比如“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句,這是提問,下面馬上給出答案,這就是邏輯。

    下面講“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這是對上面那句話的回答。這句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做到“以仁為家”(不仁者),那他的行為就不會一直符合“仁”的標準(不可以久處約),而且也不會因為“仁”而一直處於快樂之中(不可以長處樂)。只有真正把“仁”當作家的人,才會安心的處於“仁”中(仁者安仁),也只有知道“仁”才是自己家的人,才會去做一切有利於“仁”這個家的事情(知者利仁)。“仁”的含義

    “仁”的甲骨文,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個等於號“=”,左右結合起來,是講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每每是闡述“仁”的內涵的時候,都是圍繞著“你要想讓別人怎麼著,你自己就要先怎麼著”這樣一個原則展開的,只要我們稍微留一下心,就會發現這個規律。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反對的“仁”,不是這個“仁”,而是春秋列國為了爭霸,掛著羊頭賣狗肉,拿來當幌子的“仁”,他們那個“仁”,是“我可以不怎麼著,但你必須要怎麼著”這樣一個“仁”,體現出來的是不平等,老子當然要反對。

    抓住這個特點,我們就會發現,儒道兩家的思想觀念是不矛盾的,孔子和老子只是處世態度不同,一個住世,一個避世,但從文化理念上來講,並沒有根本性的衝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流器的作用是將定子繞組產生的什麼電轉變為什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