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不同是,其它國家的君主立憲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存在,本身沒有治理國家和掌控政治的實際權力。但泰國不一樣,其國王具有掌控一切的至高無上的權利,包括軍方,他可以讓政客幫他整理國家,類似於職業經理人,但老闆永遠是他。
來過泰國的都知道,在泰國,無論你去住店就餐上學購物還是到鄰居家投訴房頂漏水哪怕是去影院看霍位元人,你都會“偶遇”王上普密蓬(的照片或錄影),凡他出席的集會,洶湧人潮和激動眼淚必將追隨。在奉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君主受到推崇不新鮮,英日皆然。但是拉瑪九世的成功除了在於人民給他的真愛“長相思摧心肝”外,締造其“成功”的更是他自己敏感的政治神經,拉瑪九世深曉知己知彼知進退的意義。他的前兩任分別經歷遜位和子彈穿腦(槍殺)的悲劇,他本人卻在登基後大小十餘次的政變裡倖存。不僅如此,國王甚至多次在動盪局面中充當調停角色並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贏得尊重,樹立地位,絕非所謂“虛位君主”頭銜能形容。這也就是緣何評論界質疑泰國實際的體制屬性,在君主立憲制的大框架下,泰國始終遊離於二元君主制與議會君主制之間。(注: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權力大於君主權力。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權力大於議會權力)探討泰國國民對君主制的態度,必須先正視此政治生態的獨特性和其歷史沿襲。這就提到本文重點,解答問題之關鍵—本地軍人勢力與皇室影響力的長期博弈。事實上,軍人集團從卻克里王朝建立起即不可小覷。1932年,時值拉瑪七世巴差提步當政,是年6月24日,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軍方闖入皇宮,快速解除皇家衛隊武裝,控制攝政王並許多王室成員,旋即攜諸侯以令天子,逼迫正在海邊度假的拉瑪七世移交政權給新成立的議會,只允許他保留帝王稱號。巴差提步少年時代遊歷英美,倉促回國主政後倒也兢兢業業,開通對外貿易,降低土地稅費,無奈30年代的金融危機波及暹羅,菜價大跌,民怨四起。何況拉瑪七世為節約開支,數度裁退內廷員工甚至大臣,引起朝野譁然。本來信心滿滿的皇帝到政變發生已憔悴不堪,不刻便籤署同意書。12月,泰國從*憲法角度*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爾後近60年裡,泰國經歷了保皇復辟,議會重組,終於二戰後軍人在全境內實現獨裁統治。至1991年,軍方推翻憲法和國會,驅逐首相差猜。人民遊行抗議遭前者血腥鎮壓,泰王介入。總理蘇欽達和示威領袖雙雙跪在泰王面前,承諾平息風波,混亂方告結束,選舉和憲法相繼恢復,泰國開始民主化。當時學界普遍認為,1991年的政變是泰國軍方淡出歷史舞臺的標誌。然而15年後軍方捲土重來,在2006年他信赴美期間解散內閣,通知他信下臺,他信·西瓦那至今流亡海外。今年11月曼谷地區爆發騷亂,英拉對素貼等的再三妥協也被解讀為“避免軍方伺機滲入”。值得玩味的是泰皇在歷次事件中的反應,從1957年任命沙立·他那叻頂替鑾披汶頌堪開始,拉瑪九世在軍政獨裁的背景下,與後代的元帥(獨裁軍官)如他儂吉滴卡宗、江薩·差瑪南及炳廷·素拉暖等均私交甚好?外媒一直熱衷於猜測泰國政局幾番振盪背後的“授意”。在各路政治人物的角逐中,現任泰皇是漩渦中心一般的存在,表面安靜穩定、超然世外、實際舉足輕重,成為各方能量彼此間的牽制,也是泰國特色的君主制度下,民主程序不可或缺的一環。未來泰國皇室和這個國家又會怎樣,誰能知道?
最大的不同是,其它國家的君主立憲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存在,本身沒有治理國家和掌控政治的實際權力。但泰國不一樣,其國王具有掌控一切的至高無上的權利,包括軍方,他可以讓政客幫他整理國家,類似於職業經理人,但老闆永遠是他。
來過泰國的都知道,在泰國,無論你去住店就餐上學購物還是到鄰居家投訴房頂漏水哪怕是去影院看霍位元人,你都會“偶遇”王上普密蓬(的照片或錄影),凡他出席的集會,洶湧人潮和激動眼淚必將追隨。在奉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君主受到推崇不新鮮,英日皆然。但是拉瑪九世的成功除了在於人民給他的真愛“長相思摧心肝”外,締造其“成功”的更是他自己敏感的政治神經,拉瑪九世深曉知己知彼知進退的意義。他的前兩任分別經歷遜位和子彈穿腦(槍殺)的悲劇,他本人卻在登基後大小十餘次的政變裡倖存。不僅如此,國王甚至多次在動盪局面中充當調停角色並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贏得尊重,樹立地位,絕非所謂“虛位君主”頭銜能形容。這也就是緣何評論界質疑泰國實際的體制屬性,在君主立憲制的大框架下,泰國始終遊離於二元君主制與議會君主制之間。(注: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權力大於君主權力。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權力大於議會權力)探討泰國國民對君主制的態度,必須先正視此政治生態的獨特性和其歷史沿襲。這就提到本文重點,解答問題之關鍵—本地軍人勢力與皇室影響力的長期博弈。事實上,軍人集團從卻克里王朝建立起即不可小覷。1932年,時值拉瑪七世巴差提步當政,是年6月24日,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軍方闖入皇宮,快速解除皇家衛隊武裝,控制攝政王並許多王室成員,旋即攜諸侯以令天子,逼迫正在海邊度假的拉瑪七世移交政權給新成立的議會,只允許他保留帝王稱號。巴差提步少年時代遊歷英美,倉促回國主政後倒也兢兢業業,開通對外貿易,降低土地稅費,無奈30年代的金融危機波及暹羅,菜價大跌,民怨四起。何況拉瑪七世為節約開支,數度裁退內廷員工甚至大臣,引起朝野譁然。本來信心滿滿的皇帝到政變發生已憔悴不堪,不刻便籤署同意書。12月,泰國從*憲法角度*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爾後近60年裡,泰國經歷了保皇復辟,議會重組,終於二戰後軍人在全境內實現獨裁統治。至1991年,軍方推翻憲法和國會,驅逐首相差猜。人民遊行抗議遭前者血腥鎮壓,泰王介入。總理蘇欽達和示威領袖雙雙跪在泰王面前,承諾平息風波,混亂方告結束,選舉和憲法相繼恢復,泰國開始民主化。當時學界普遍認為,1991年的政變是泰國軍方淡出歷史舞臺的標誌。然而15年後軍方捲土重來,在2006年他信赴美期間解散內閣,通知他信下臺,他信·西瓦那至今流亡海外。今年11月曼谷地區爆發騷亂,英拉對素貼等的再三妥協也被解讀為“避免軍方伺機滲入”。值得玩味的是泰皇在歷次事件中的反應,從1957年任命沙立·他那叻頂替鑾披汶頌堪開始,拉瑪九世在軍政獨裁的背景下,與後代的元帥(獨裁軍官)如他儂吉滴卡宗、江薩·差瑪南及炳廷·素拉暖等均私交甚好?外媒一直熱衷於猜測泰國政局幾番振盪背後的“授意”。在各路政治人物的角逐中,現任泰皇是漩渦中心一般的存在,表面安靜穩定、超然世外、實際舉足輕重,成為各方能量彼此間的牽制,也是泰國特色的君主制度下,民主程序不可或缺的一環。未來泰國皇室和這個國家又會怎樣,誰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