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合抱木
-
2 # 杜慕章
宋代文人的思想大致可分為洛學、蜀學、新學。
洛學為北宋洛陽以程顥、程頤兄弟為首的學派。二人受業於周敦頤,以儒學為中心,佛道滲透其中,旨在“天理”和“人慾”的哲學關係。洛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是宋以後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柱。後由南宋朱熹發揚光大。
蜀學開創者是三蘇。蜀學以儒以宗,兼有釋道,尤其是以“出於縱橫之學而雜於禪”,且具有巴蜀地域特色。近代劉光第、楊銳還建立蜀學會,以求發揚。但其缺失也很明顯,西學東漸後更加衰微。
新學以王安石為代表。認為“萬物一氣”,聖人可求而成,王道可求而致。所以主張“興利”,變法。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氣魄推行改革。對本國後世影響不及洛學蜀學。但卻有世界影響。列寧對他稱讚有加,譽為改革家。美國大蕭條時也採用王安石的一些做法。
宋學不是憑空出現的。
東漢末年,天災不斷、軍閥割據、天子沉淪……作為權威統治思想的神話了的儒學體系崩塌,失去精神依靠計程車大夫開始尋找新的精神依靠,從此便開始了權威統治思想的重建之路。
魏晉玄學是重建之路上表現形式:從何宴、王弼的“道本儒末”到竹林七賢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從向秀、郭象的“內聖外王”到葛洪、張湛的“三教互補”。兩晉時期,士大夫們在生死問題和權力問題上不斷摸索,道教和佛教的發展帶給了士大夫們啟示,他們嘗試著來吸收佛道兩教中的義理來充實殘破了的儒家體系。 魏晉玄學之後,直到唐代後期都是在三教互補的模式中融合探索。
儘管出於政治原因曾人為抬高或封禁佛道兩教,但這並不影響道教的成熟、佛教的中國化、儒家的完善。
唐代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黨爭傾軋,帝國的混亂讓知識精英們開始進一步探索,以李翱、韓愈為代表繼承了思孟學派的精髓(而非荀董之學),並融合佛道義理,把“三教互補”推到了“三教合流”模式,此後儒家思想重新崛起,並徹底壓倒佛道兩教,逐漸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三教並行狀態,為“理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併成為權威統治思想。
宋學的興起是在五代混亂之後,士大夫們繼承了李翱、韓愈精髓思想之後,對前代“三教合流”的更上一步,並最終形成“理學”。 宋學的興盛原因:主要是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士大夫群體空前強大;宋代重文輕武的政治環境;宋代“三冗兩積”導致社會危機加重,需要探索新的道路來解決問題;等等。
綜上所述,宋學在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嚴重社會危機下興起,它承接了自東漢末年以來“權威統治思想的崩潰到重建歷程”,並最終完成了這一歷程,“理學”得以成為兩漢“神化儒學”之後的“權威統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