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在這段話裡王弼對“言”、“象”、“意”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
首先,其根據是“言生於象”,“象生於意”。(《周易·乾卦·文言》王注云:“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義也。”)但是根據這個意義產生的卦象是語言產生的依據,而卦象是根據意義(聖人從天地萬物中觀察概括而得)而得出,“象”附屬於“意”,是“言”和“意”的中間環節,至此,王弼的言意之辯並沒有超出《繫辭》的範圍。但是在論述中,可以發現三者之間存在的互動遞進的關係。周裕鍇主張理解這個關係可以從四個角度出發:從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徵“意”的內涵的功用,而“言”則具有說明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在這段話裡王弼對“言”、“象”、“意”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
首先,其根據是“言生於象”,“象生於意”。(《周易·乾卦·文言》王注云:“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義也。”)但是根據這個意義產生的卦象是語言產生的依據,而卦象是根據意義(聖人從天地萬物中觀察概括而得)而得出,“象”附屬於“意”,是“言”和“意”的中間環節,至此,王弼的言意之辯並沒有超出《繫辭》的範圍。但是在論述中,可以發現三者之間存在的互動遞進的關係。周裕鍇主張理解這個關係可以從四個角度出發:從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徵“意”的內涵的功用,而“言”則具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