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馬行文

    18世紀60年代,人們根據已知的太陽系行星排列規律猜測——太陽系內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構成了一個簡單的數字序列。而根據這個規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應當還有一顆尚未發現的行星。於是人們便紛紛投入到這顆“新行星”的尋找工作中。

    形狀各異的小行星

    1801年1月1日,新年的鐘聲剛剛敲響。就在這天晚上,天文學家皮亞齊在Taurus裡發現了一顆新的“星星”,起初看著它的特徵他十分開心,覺得自己又發現了一顆彗星,便欣然上報了。然而,隨著對它的執行軌道進一步測量,卻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按照彗星的標準衡量,這顆新彗星有些別緻,反而更像是個“縮小版”的行星,這時皮亞齊便把它和尋找已久的新行星聯絡起來,稱它為穀神星啦。但限於當時的技術,這一推測只能停留在起步階段。伴隨著觀測技術的發展,隨後的幾年中又不斷有和穀神星軌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等被發現。如此多的個例巧合不禁讓人們開始懷疑——難道他們和那顆神秘的“新行星”有所聯絡?於是,在威廉·赫歇爾的建議下,一個新的天體名稱——小行星誕生了。

    如今,已經有上萬顆小行星被發現,這個數目也仍在不斷增長。毫無疑問,由於觀測技術的限制依舊會有許許多多的小行星由於太小而沒有被觀察到。的確,之所以叫它們為小行星自然是有原因的,“小”便是其中的一個。就目前而言,直徑大於200千米的小行星只有26顆,幾乎99%的小行星的直徑都小於100千米,而太陽系最小的行星——水星的直徑都有將近5000千米,把它們叫作小行星也不算“屈才”啦~

    這些小行星都“住”在哪裡呢?作為太陽系天體的一員,小行星們也同樣在圍繞著太陽公轉,而根據它們的公轉軌道的分佈可以把它們分為下面幾個主要區域:

    小行星帶:小行星帶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環帶區域,差不多90%的已知小行星都在這裡。之前提到的穀神星等便是在這裡“安家”;

    阿莫爾型小行星群、阿波羅小行星群、阿登型小行星群:之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是因為平日裡我們看到的各種“大新聞”——xx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基本都是源於這些小行星,它們的軌道相對來說離地球軌道更近,對地球的威脅更大;

    特洛伊小行星:這種小行星相對位置比較固定,在其它行星與太陽的平衡位置——拉格朗日點上執行。拉格朗日點?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幾個月前發射的“鵲橋號”中繼衛星,它便是圍繞地球與月亮引力平衡的位置之一(地—月拉格朗日L2點)執行的;

    土星和天王星之間,這裡有一群被稱為半人馬小行星群,它們軌道的偏心率都比較大(也就是看起來更扁的樣子嘍)。

    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這兩個區域也算是太陽系小天體的老地方啦,不僅是小行星,矮行星、彗星啥的也是這裡的老熟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此書你看後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