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文馬克俊
-
2 # 累得半死的小叫獸
天命若在孤,孤願為周文王!
曹操是三國裡真正的雄才大略,比起小說中尊劉貶曹的形象高大許多,無論從用人,用兵,還是內政,外交都是王者,自己打著漢朝救護者的旗號,決不能背信棄義。
天命若在孤,孤願為周文王!
曹操是三國裡真正的雄才大略,比起小說中尊劉貶曹的形象高大許多,無論從用人,用兵,還是內政,外交都是王者,自己打著漢朝救護者的旗號,決不能背信棄義。
三國論英雄,才華橫檻、雄才偉略的曹操當之無愧。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有幾個王侯將相,英雄豪傑能做到像曹操一般“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曹操己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中,他卻到死都沒有稱帝,這是什麼原因呢?
曹操是一代風流人物,可他的一生也有點身不由己。在建安元年八月的時侯,曹操抉天子以令諸侯,從此他開始了三國爭逐的浸浸長路。曹操親自去了洛陽拜見漢獻帝,隨即他扶持漢獻帝遷都到許昌。他將漢獻帝變為手中的一個傀儡和籌碼,控制漢獻帝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並封“武平侯”。之後,惹來權臣袁紹的不滿,曹操便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自己則任職司空兼車騎將軍。從此主持朝政。曹操在朝廷的勢力越來越大,而漢獻帝則完全成了一個沒有權力的木偶。
表面上,曹操的地位只是從“武平侯”升為了“魏王”。曹操雖然役有做皇帝,但是他的特遇和皇帝沒有區別,他把持著朝政。大小事務都必須經過他的手才能操辦。或許“皇帝”對曹操來說只是一個稱號,做不做皇帝都不影響他在朝堂上的主導地位。曹操到死都沒有取漢獻帝而代之,而是將登基大典留給自己的兒子,他這麼做是何緣故呢個學者們根據歷史文獻,給出了以下幾個解釋。
第一,不想被人利用。
在曹操當政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就曾經勸說曹操登基,但是這也只是出於自已的利益。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在襄樊戰役中從背後襲擊了關羽,這無疑是幫了曹操的大忙,卻得罪了劉備。此後,兩家長達十年的聯盟破裂,為了防止劉備的進攻,他便想借著勸曹操稱帝的機會轉移矛盾。若是曹操真的做了皇帝,那麼擁護漢皇室的劉備自然會把進攻的矛頭重新轉回到他的身上,這樣一來就得不償失了。
第二,三國形勢逼迫。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如果曹操稱帝,無疑會成為千古罪人,那些擁護漢皇室的人們定會大肆反對,讓曹操陷入漩禍之中。縱觀曹操的一生,每次被冊封時都會引起政治上的動亂。如果將漢獻帝趕下臺,國家內部肯定會引起更大的動盪。另外,曹操的兩個主要對手孫權和劉備也一直緊盯著他,稍有差他,釀成的危害將不可估量。
第三,曹操“自明本志”。
在公元210年的時候,曹操就對外宣稱,他說自己役有取代漢獻帝的野心,他的說辭極為懇切,堅持了幾十年都役有改變。如果在後期的時侯曹操突然稱帝,那麼無疑是在自毀聲譽。
第四,曹操追求實際。
曹操當時己經控制了整個漢朝廷,他的權力和威嚴完全凌駕於漢獻帝之上,皇位對他來講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頭銜。況且,那時曹操已經65歲了。皇位對他而言還有什麼意義呢?再說,自己的勢力已經完全掌控了朝廷上下,就算自己不登基,皇位早晚也是自己兒子的。
雖然學者們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能夠達成共識的是,曹操的確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他的壯志雄心,他的軍事謀略,他的文學造詣,無不令人欽佩。只是,歷史的塵埃裡捲起的謎團,時至今日我們也只能推測各種原因和解釋了,哪種才是曹操不稱帝的真實想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