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針的發展,經歷了司南、磁勺、磁針、羅盤、現代指南針幾個階段。
1、司南(戰國到唐)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這個名字從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開始使用,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記載司南的最早的文獻是《鬼谷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中寫道:“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從《鬼谷子》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鄭人去“取玉”,必須要帶上司南,就是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上圖為司南復原圖
2、磁勺(戰國到唐後)
磁勺是一種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目前考古未發現實物,但是有古籍記載。
《玉器通釋》上冊著錄的一件“司南佩”古玉器,此玉“長不過寸許,一端琢成一個小勺,一端琢成一個圓形的小盤,中間有一個橫穿。”“司南佩”的製作年代不明,推測為唐代之物。而這個司南佩的原型小勺,就是磁勺了。
3、磁針(唐代至今)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唐代堪輿家的活動相當活躍,並開始強調方向的選擇,尋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當務之急。於是指南鐵魚或者蝌蚪形鐵質指向器及水浮磁針應運而生。
上圖為水浮法指南針瓷碗。磁針製作成為小魚模樣。具體用法如下:
針碗的水面上漂著穿在浮漂上的磁針,碗內底的“王”字形標誌則有助於標明方向。先將“王”字中的細道與船身中心線對直,如船身轉向,磁針便和該細線形成夾角,從而顯示航向轉移的角度。
4、羅盤(唐末到近代)
南宋曾三聘的《因話錄》(作於公元1200年前後)“子午針”條說:“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壬丙午間縫針。”曾三聘是江西臨江俯峽江(今江西西清江)人。離峽江不遠的江西臨川,於1985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堪輿旱羅盤模型,正可與《因話錄》的記載相互印證。
上圖為清代堪輿羅盤
5、現代指南針
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對於方位、經緯等認識的提高,Nautilus們開始製作使用現代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展,經歷了司南、磁勺、磁針、羅盤、現代指南針幾個階段。
1、司南(戰國到唐)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這個名字從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開始使用,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記載司南的最早的文獻是《鬼谷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中寫道:“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從《鬼谷子》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鄭人去“取玉”,必須要帶上司南,就是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上圖為司南復原圖
2、磁勺(戰國到唐後)
磁勺是一種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目前考古未發現實物,但是有古籍記載。
《玉器通釋》上冊著錄的一件“司南佩”古玉器,此玉“長不過寸許,一端琢成一個小勺,一端琢成一個圓形的小盤,中間有一個橫穿。”“司南佩”的製作年代不明,推測為唐代之物。而這個司南佩的原型小勺,就是磁勺了。
3、磁針(唐代至今)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唐代堪輿家的活動相當活躍,並開始強調方向的選擇,尋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當務之急。於是指南鐵魚或者蝌蚪形鐵質指向器及水浮磁針應運而生。
上圖為水浮法指南針瓷碗。磁針製作成為小魚模樣。具體用法如下:
針碗的水面上漂著穿在浮漂上的磁針,碗內底的“王”字形標誌則有助於標明方向。先將“王”字中的細道與船身中心線對直,如船身轉向,磁針便和該細線形成夾角,從而顯示航向轉移的角度。
4、羅盤(唐末到近代)
南宋曾三聘的《因話錄》(作於公元1200年前後)“子午針”條說:“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壬丙午間縫針。”曾三聘是江西臨江俯峽江(今江西西清江)人。離峽江不遠的江西臨川,於1985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堪輿旱羅盤模型,正可與《因話錄》的記載相互印證。
上圖為清代堪輿羅盤
5、現代指南針
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對於方位、經緯等認識的提高,Nautilus們開始製作使用現代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