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見自然
-
2 # 揚生解史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關羽,解曹操之圍,逼迫關羽敗走麥城被俘就義,並如願奪取荊州。這在戰略上是成功的,但在道義卻為後人詬病。
一 、我們首看下戰略意義。戰國中,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潰袁紹,進而平定烏桓,此時曹操空前強大。此後劉備、孫權聯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劉備奪得荊州、西川,建立蜀漢政權,勢力空前強大。
東吳政權此時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尚不能與曹、劉相抗衡,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孫權趁關羽與曹操大戰之時,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關羽並最終奪取荊州,劉備被迫固守漢中,由此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可以說呂蒙白衣渡江之戰是東吳生死存亡之戰,如錯過此機會則歷史上可能只有二國而沒有三國了。
二、呂蒙白衣渡江在道義上被詬病。劉備與孫權是盟友,雙方有互不攻擊的承諾,關羽因此把防備東吳的兵力都調去對付曹操了,沒想到孫權撕毀盟約搞背後偷襲!因此被詬病。
理論上關羽應該知道兵不厭詐,同時諸葛亮等也提醒過關羽要聯吳抗曹,無奈關羽水淹七軍後聲名過於盛大致有自滿情緒,根本不把東吳放在眼裡,最終導致了走麥城。
終其緣由,後人受演義影響太大,劉為正統,曹孫皆賊,劉當一統天下恢復漢室,方為正道。
戰略層面,從孫吳角度看,蜀魏大戰,蜀為主動,曹操接連敗北,三方實力有打破之前平衡的可能,曹強劉弱有變成劉強曹弱的可能,而北伐不利的孫吳,自身威脅最大的無疑是位於上游的荊州,荊州不在孫吳手中,長江天險就是懸在脖子上的一把劍,砍向的是自己,荊州在手,可保戰略主動,進可攻退可守。恰逢荊州在劉手中,劉又有做老大的可能,荊州在手的孫劉聯盟,比荊州不在手的曹孫聯盟,對孫吳更具安全感,孫吳不趁此時拿荊州更待何時?
戰術層面,劉魏大戰,荊州空虛,孫吳白衣渡江,趁虛而入,偷偷摸摸,不似光明正大,與關羽的英雄光環相比弱的太多,但這是現場,不是單挑,兵不血刃,兵不厭詐,不戰而屈人之兵方為上上之策,儘量減少傷亡而攻城略地方為正道。
因此,從孫吳來看,拿荊州完全符合其戰略利益,白衣渡江奪荊州是一次成功的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