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害羞鬼鬼

    在政治上,日本天皇極具象徵意義,明治時期,政府為推進改革,打著天皇的旗號,使得全民徵兵制、義務教育制等都能收到預期效果。

    1872年,明治政府開始頒行四年制小學義務教育,希望實現”在村中無家不入學,在家中無人不讀書“的局面,不過起初該政策並不受廣大民眾待見,破壞學校、拒絕上學的現象時有發生,以致於政策實施10年兒童入學率一直在50%以下。

    不過,在忠君愛國思想引入學校後,局面很快打破,到19世紀末,男女適齡兒童入學率終於突破90%。既然天皇思想深入人心,政府也就趁機在學校推出以忠孝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並在1890年將天皇簽名的教育敕語推廣到各個學校。

    在學校壇席上,往往將教育敕語和天皇肖像放在一處,要求師生一邊朗誦一邊行禮。不過,東京第一高等中學的英語老師內村鑑三卻並不執行校規,他在1891年1月的“安奉大典”上,拒絕向天皇御筆行禮,這自然遭到校內外的廣泛攻擊。

    內村鑑三是何人,他為什麼要標新立異不像別人那樣行禮呢?

    堅持自我不盲從

    1861年,內村鑑三出生於日本江戶武士家庭,從小深受武士道和儒學的影響。13歲那年,他到東京外國語學校讀書,後來又到札幌農學校深造。這裡的教師全部來自國外,學習環境良好,有著濃厚的基督教氛圍,這讓內村深受薰染,幾年後接受洗禮,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

    從農學校畢業後,內村曾在北海道開拓史機關工作3年,而後留學美國,學成歸國後在東京第一高階中學教授英語。

    內村不滿於該校對教育敕語的神化,在他看來,“良知自由”是憲法賦予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學校強行要求對天皇御筆行禮,這將有悖於所信仰的基督教,也是“崇拜偶像”的行為。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在1891年1月的教育敕語典禮上,他拒絕按照校長的指令行事,絕不向天皇御筆鞠躬,以使自己的心靈純潔,保持獨立的人格。

    顯然,學校對他的舉動是不能容忍的,在責罵他“大不敬”後,又將其掃地出門,不僅如此,他還遭受著封建衛道士的口誅筆伐,對此他無言以對。

    譏笑甲午戰爭為“欲戰”

    離開東京一高後,內村執教於泰西學館,不久成為《國民之友》的自由撰稿人。1894-1895年,甲午海戰爆發,日本從戰爭中獲取了大量賠款,這讓內村頗為反感。

    他在文章中寫道,日本發動戰爭如同強盜去搶劫,不以為恥,反而標榜自己在助力鄰國進步,實際上是為了滿足私慾的齷齪行徑,這種行徑是地地道道的侵略行為,是“欲戰”,進一步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然而,日本帝國主義沉湎於戰爭,10年後,又開始蠢蠢欲動,準備發動日俄戰爭,一時間國內宣揚戰爭的言論甚囂塵上。

    《萬朝報》是他執筆的媒體,卻也對戰爭搖旗吶喊以支援,這讓他失望透頂,於是憤然辭職以示抗議。他說,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抵制戰爭,而不是戰爭的推動者,對戰爭的態度是檢驗真假知識分子的試金石。

    在日本僥倖獲勝成為“一等國”後,舉國上下無不在慶賀帝國的勝利,內村自然遭到社會冷眼相待,然而他不為所動,並對這種盲目樂觀予以諷刺。

    由上可見,內村鑑三雖為基督徒,但富有責任感及國際道義,在明治時期日本好戰的年代,能夠身體力行反對戰爭,表明了在日本依然有堅持底線思維和道德良心的人在,而內村無疑是佼佼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叫活得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