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停子的生活日記

    平淡自然是陶淵明詩歌尤其是田園詩的總體藝術特徵,但也往往於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魯迅所說的“金剛怒目式”的作品,主要是指陶淵明在歸隱後期所作的《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作品。這“金剛怒目”的一面是詩人性格和創作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方面。

    晉宋易代之際陶淵明的生活境況非常艱難。他對現實的認識更加清醒,人生體味更加深刻,他歸隱田園、醉酒忘世也不能完全消除壯志未遂的苦悶和改變矛盾不安的心境,因而.詩人借詠史或借神話傳說中失敗的英雄人物,婉曲地表達自己被壓迫而不屈的心志,“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詩中的精衛填海、刑天不屈,正是詩人自己嫉惡抗暴精神的生動表現,也是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向汙濁現實屈服的高尚品格在詩中的體現,是他濟世之志至老不衰的證明。詩人少時“猛志逸四海”,恩有作為;中年歸隱,“有志不獲騁”;晚年決意仕進,“猛志固常在”。其匿時濟世的熱情貫注在詩篇中,形成了“金剛怒目式”的作品,能讓人觸控到詩人崇高而痛苦的心。李白、辛棄疾、陸游、龔自珍等無數仁人志士,正是從這類詩篇中獲得教益.受到激勵。辛棄疾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常在”。龔自珍則清楚地看到了陶詩中的鬱勃不平之氣,“陶潛酷似臥龍豪,萬里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而且這類詩雖豪放有力,卻又“豪放得來不覺”,與田園詩的平淡自然仍有相同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小姐選美大賽的影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