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IaoPan

    第一段:

    “妾聞”後作一頓,有提示意味。古人引用經典言論、格言、俗諺時,常用“某聞”這種語式,表明下面說的是公認的真理。

    “志士”兩句說的是公認的行為準則,重音在“不飲”“不受”。盜泉之水,與平常之水無異,只是泉名不好聽;飢者得食則生,不得食則死,但“嗟來之食”使自己人格受辱,故寧願不食而死。這兩句當用嚴肅的語調讀,但要讀得平緩一這是妻子對丈夫曉之以理。

    “況拾遺”句中:“況”,可稍稍延長;“拾遺金”說丈夫的行為,略升高;“以”,略輕;“汙其行”,再升高,“汙”字重讀一

    這是妻子責備丈夫

    第二段:

    這段話是以“織(布)”喻“學(習)”,要點是積則成,斷則失,正反兩面全都說到,既生動又精當。把握這一點,才能讀出層次感。

    “說“織”一層:“此織”兩句是總提,語調宜平緩。“一絲”四句說“積”,要層層加高,“於寸”後宜稍作停頓,“丈匹”後停頓可稍長,——這是從正面說,極言“積’,.之不可廢和“成”之難。以下說“斷”和“失”,當用嚴肅的語調讀,重音在“斷”“捐失”上,“稽廢”一句是對“捐失”一句的補充,無妨略輕。這三句的“神韻”在“也”字上,試想,如將這三句改為“今若斷斯織,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內容就平淡多了;這個“也”字有強調“斷斯織”危害和提醒對方注意的作用,說話人的殷切希望盡在其中,要讀出延長音。——這是從反面說。

    說“學”一層:前十層說“織”,也可以說是說自己——古代婦女在家大多以織布為主要工作。這一層就自然地轉而說到對方,特點是不像前一層有責備之意,而是用正言規勸,所以先說正理,語調比較緩和;說到反面意思,先用“中道而歸”指出丈夫眼前的行為,然後以“何異斷斯織”促使對方反省,言有盡而意無窮。“若”字也用得妙,明明丈夫已經“中道而歸”卻說是千假若”,這就緩和了批評的意思,而表達了真心的希望;如果把這句話改為“今子中道而歸”,那就是嚴厲責備的口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壁掛空調線外露影響美觀,實用又巧妙的隱藏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