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2

    出自於《六祖壇經》。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覺道,不是真有什麼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若說覺悟了,但覺悟其實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雖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有還要有個臺。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即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也無從生出了。就是無所住也。

    這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

    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以上就是中國禪宗歷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許多爭論。下面我們看看王驤陸大居士的評語:

    五祖雲:汝等終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讀此文,不覺通體汗下。求福田與了生死,二事相對,正在生死關頭,一進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蓋已預知必有爭端,不幾明說後來衣缽之爭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樹四句,的是未見性人語,的是死用功人語,諸仁當知其病已偏重在塵埃上,以為破盡無明自然成佛,不知棄本就末,顛倒錯亂,越拂拭幻塵越多,越無辦法,何也?

    彼認無明為鏡面實有塵垢,不知為鏡中Phantom也。即便不認有塵垢,尚執有一幻鏡也,既不識本性,亦未見幻心也,充其量,免墮惡道而已,終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門外。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城南舊事》獲得過什麼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