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俑,是以陶、木、青銅等材料製作的小型人像,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目的在於代替活人隨葬。俑大約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出現,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主死後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這是奴隸制社會的一個特徵。後來進入封建社會,以俑代之,可視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象徵。俑系陪葬的偶人,或由木、或由石、或由陶、或由銅等不同材料製成。俑的形象,主要有奴僕、舞樂、士兵、儀仗等,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還有鎮墓勝的神物。俑大多真實地模擬著當時的各種人物,因而可以考見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也是研究各代輿服制度的重要資料。俑還可以反映出各個時代雕塑藝術的水平。擴充套件資料:兵馬俑於1974年3月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蹟,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製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所謂俑,是以陶、木、青銅等材料製作的小型人像,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目的在於代替活人隨葬。俑大約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出現,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主死後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這是奴隸制社會的一個特徵。後來進入封建社會,以俑代之,可視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象徵。俑系陪葬的偶人,或由木、或由石、或由陶、或由銅等不同材料製成。俑的形象,主要有奴僕、舞樂、士兵、儀仗等,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還有鎮墓勝的神物。俑大多真實地模擬著當時的各種人物,因而可以考見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也是研究各代輿服制度的重要資料。俑還可以反映出各個時代雕塑藝術的水平。擴充套件資料:兵馬俑於1974年3月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蹟,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製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