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洗兒詩》
我從心底裡產生對蘇軾的敬佩便是源於這一句。大多數對此詩的解釋說蘇軾只是借氣話反諷官場的腐朽黑暗、爾虞我詐。但我看來不盡然,我更願意把“愚且魯”理解為蘇軾真切的期望以及他的人生哲學。
如今單一化主流的價值觀便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斷地把各種重擔壓到年幼孩子的雙肩上,認為只有變得聰明才能獲得普適性的成功。偶爾或能聽到父母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便已是稀奇之事,像東坡這樣希望孩子又傻又鈍,放在現代社會大概會被認為這父親也是個傻子。
然而,正是因為蘇軾聰明,他才太清楚了。他的聰明讓他吃盡了苦頭,一生於宦海中浮沉,在貶謫中流浪,在入世與避世的糾結中痛苦地尋找人生的真諦。歷經了生活的磨難和歲月的沉澱,他似是悟出了什麼。他說“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佔得人間一味愚。”把愚鈍當成了自己習得的優點,他說“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卻帶經鋤。”不要再去說孩子是賢德還是愚笨,只願像林間的老叟一樣自在快活,然後便是這句“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甚至把希望寄託到了自己剛剛滿月的幼子身上,不要像爹爹一樣聰明反被聰明誤,苦難一生。
大道至簡!要那麼聰明幹什麼,笨一點的孩子或許無法如別人家的孩子一般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或許無法像天才少年一樣10歲讀懂微積分14歲考上大學,或許無法從一朵花中看出一個世界,從一粒沙中參透一個天堂,但他們同時也看不清煩擾的紛爭,讀不懂人心的複雜,想起事來簡單而質樸,不會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忙前顧後,不會為所有的煩擾都思慮擔憂卻忘了欣賞已有的風光,更不會為愛人一秒鐘的沉默在腦中胡思亂想,飛速旋轉出千百種本就未知的可能性。
愚魯,於你領略這個世界的美妙,平安快樂地生活沒有絲毫損失。但是這兩個字似乎是隻出現在上世紀文學作品中的詞語,被現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遺忘得一乾二淨。
許是自己的經歷跟蘇軾或多或少也有點類似之處吧,讀來這一句時就彷彿被觸動到了什麼,產生了如此強烈的共鳴。我從小大抵上也算是別人家的孩子吧,但極其嚴格的家庭教育讓我在獲得智慧和學識的同時卻幾乎無法有任何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極其脆弱、感性、甚至敏感和懦弱的性格。極其討厭自己性格中的這一部分甚至因此而抑鬱,卻太難改變。蘇軾的這些詞句便更是迎合且深塑了我的觀念,後來又讀到渡邊淳一在反常識講座裡提出的“鈍感力”,便覺自己要是也能“愚且魯”該多好。無知的人可以快樂,鈍感的人可以豁達。他們沒有聰明人的庸人自擾,便不會惹得一生的塵埃。
現在的我,大抵也希望我將來的孩子能不要那麼聰明瞭罷。蘇子告訴我說,愚鈍,才是聰明的最高境界。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洗兒詩》
我從心底裡產生對蘇軾的敬佩便是源於這一句。大多數對此詩的解釋說蘇軾只是借氣話反諷官場的腐朽黑暗、爾虞我詐。但我看來不盡然,我更願意把“愚且魯”理解為蘇軾真切的期望以及他的人生哲學。
如今單一化主流的價值觀便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斷地把各種重擔壓到年幼孩子的雙肩上,認為只有變得聰明才能獲得普適性的成功。偶爾或能聽到父母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便已是稀奇之事,像東坡這樣希望孩子又傻又鈍,放在現代社會大概會被認為這父親也是個傻子。
然而,正是因為蘇軾聰明,他才太清楚了。他的聰明讓他吃盡了苦頭,一生於宦海中浮沉,在貶謫中流浪,在入世與避世的糾結中痛苦地尋找人生的真諦。歷經了生活的磨難和歲月的沉澱,他似是悟出了什麼。他說“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佔得人間一味愚。”把愚鈍當成了自己習得的優點,他說“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卻帶經鋤。”不要再去說孩子是賢德還是愚笨,只願像林間的老叟一樣自在快活,然後便是這句“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甚至把希望寄託到了自己剛剛滿月的幼子身上,不要像爹爹一樣聰明反被聰明誤,苦難一生。
大道至簡!要那麼聰明幹什麼,笨一點的孩子或許無法如別人家的孩子一般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或許無法像天才少年一樣10歲讀懂微積分14歲考上大學,或許無法從一朵花中看出一個世界,從一粒沙中參透一個天堂,但他們同時也看不清煩擾的紛爭,讀不懂人心的複雜,想起事來簡單而質樸,不會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忙前顧後,不會為所有的煩擾都思慮擔憂卻忘了欣賞已有的風光,更不會為愛人一秒鐘的沉默在腦中胡思亂想,飛速旋轉出千百種本就未知的可能性。
愚魯,於你領略這個世界的美妙,平安快樂地生活沒有絲毫損失。但是這兩個字似乎是隻出現在上世紀文學作品中的詞語,被現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遺忘得一乾二淨。
許是自己的經歷跟蘇軾或多或少也有點類似之處吧,讀來這一句時就彷彿被觸動到了什麼,產生了如此強烈的共鳴。我從小大抵上也算是別人家的孩子吧,但極其嚴格的家庭教育讓我在獲得智慧和學識的同時卻幾乎無法有任何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極其脆弱、感性、甚至敏感和懦弱的性格。極其討厭自己性格中的這一部分甚至因此而抑鬱,卻太難改變。蘇軾的這些詞句便更是迎合且深塑了我的觀念,後來又讀到渡邊淳一在反常識講座裡提出的“鈍感力”,便覺自己要是也能“愚且魯”該多好。無知的人可以快樂,鈍感的人可以豁達。他們沒有聰明人的庸人自擾,便不會惹得一生的塵埃。
現在的我,大抵也希望我將來的孩子能不要那麼聰明瞭罷。蘇子告訴我說,愚鈍,才是聰明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