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號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由中國研製的一種衛星式宇宙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構成,總長8.86米,總重7790公斤。神舟號火箭是由長征2F火箭送入低軌道的。
結構
推進艙
飛船的推進艙位於飛船後部,外形為圓筒狀,裝有4臺主發動機和平移發動機,兩側裝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陣。推進艙主要用於飛船的姿態控制、變軌和制動。
返回艙
飛船的返回艙位於飛船中部,外形呈大鈍頭倒錐體,直徑2.5米,空間約6立方米,可容納3名航天員,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飛船。飛船的返回艙外形按照部分升力體設計,飛船採用升力式再入方式。飛船採用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降落傘面積12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降落傘。
軌道艙
飛船的軌道艙位於飛船前端,外形呈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形,兩側裝有[太陽能電池]]陣、太陽敏感器、天線和對接機構。軌道艙是宇航員在軌飛行期間的生活艙、試驗艙和貨艙。軌道艙具有留軌能力,可繼續在軌工作半年以上。上次發射的軌道艙可以同與下一個飛船進行交會對接,這樣就節省了交會對接的發射次數,降低了載人航天計劃的總體費用。 飛船的附加段主要用於飛船交會對接,一般根據飛行任務內容決定是否需要附加段。
已執行任務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發射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6艘系列飛船,其中神舟五號、六號實際載人。
- [[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 神舟二號(2001年1月9日)-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總體和各系統從發射到執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檢驗總體技術方案和各系統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資料和科學實驗資料。
- 神舟三號(2002年3月25日)-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宇航員。
- 神舟四號(2002年12月29日)-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 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首次成功載人飛行。承載宇航員楊利偉圍繞地球十四圈。
- 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計劃中的任務
神舟號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由中國研製的一種衛星式宇宙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構成,總長8.86米,總重7790公斤。神舟號火箭是由長征2F火箭送入低軌道的。
結構
推進艙
飛船的推進艙位於飛船後部,外形為圓筒狀,裝有4臺主發動機和平移發動機,兩側裝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陣。推進艙主要用於飛船的姿態控制、變軌和制動。
返回艙
飛船的返回艙位於飛船中部,外形呈大鈍頭倒錐體,直徑2.5米,空間約6立方米,可容納3名航天員,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飛船。飛船的返回艙外形按照部分升力體設計,飛船採用升力式再入方式。飛船採用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降落傘面積12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降落傘。
軌道艙
飛船的軌道艙位於飛船前端,外形呈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形,兩側裝有[太陽能電池]]陣、太陽敏感器、天線和對接機構。軌道艙是宇航員在軌飛行期間的生活艙、試驗艙和貨艙。軌道艙具有留軌能力,可繼續在軌工作半年以上。上次發射的軌道艙可以同與下一個飛船進行交會對接,這樣就節省了交會對接的發射次數,降低了載人航天計劃的總體費用。 飛船的附加段主要用於飛船交會對接,一般根據飛行任務內容決定是否需要附加段。
已執行任務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發射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6艘系列飛船,其中神舟五號、六號實際載人。
- [[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 神舟二號(2001年1月9日)-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總體和各系統從發射到執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檢驗總體技術方案和各系統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資料和科學實驗資料。
- 神舟三號(2002年3月25日)-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宇航員。
- 神舟四號(2002年12月29日)-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 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首次成功載人飛行。承載宇航員楊利偉圍繞地球十四圈。
- 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計劃中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