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14624407351387

    一般詩詞選本註釋這首詩,只籠統說\\"葡萄美酒\\"產自西域。由《涼州詞》這個題目,以及“琵琶馬上催”、“沙場”、“征戰”等語,可知這種美酒確實應該與西域有關。而一般工具書解釋古代的“葡萄酒”時,也比較籠統,比如《辭源》說是“用葡萄釀製的酒”,“漢時來自西域,唐時已能自釀”,《漢語大詞典》解說稍詳,雲“用新鮮葡萄或葡萄乾經過發酵而製成的酒”,並引《史記·大宛列傳》、晉張華《博物志》等為例。殊不知,古代的葡萄酒並非只有一種,而來自西域的葡萄酒製法與中原地區舊有的葡萄酒製法尤其不一樣。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卷二十五明確記載“葡萄酒有兩樣”,一種是簡單地釀製而成的,“取汁同曲如常釀糯米法,無汗用幹葡萄末亦可”,這也就是中原地區舊有的方法,據傳漢代或三國時期就已開始製造,“魏文帝所謂葡萄釀酒,甘於麴櫱,善醉而易醒者也”。宋人朱翼中所著《北山酒經》也記載了釀製葡萄酒之法,比《本草綱目》所說要詳細,說明了原料的份量、比例及具體制作工藝等,但可以肯定的是,用這樣的方法釀成的“葡萄酒”並非現代意義的葡萄酒。 另一種葡萄酒的製法則類似燒酒,“取葡萄數十斤同大麴釀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紅色可愛”,據李時珍說,這種製法“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太平御覽》卷九七二引《唐書》:“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貢獻,人皆不識。及破髙昌,收馬乳葡萄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太宗損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醐。既頒賜群臣,京中始識其味。”《唐會要》、《冊府元龜》等也引述了這段記載,文字略異。既然三國時已有葡萄酒,而來自西域的這種酒居然“人皆不識”,直到唐太宗試製成功,“京中始識其味”,這就是說,從高昌學來的酒法,與先前所知曉的釀製方法是迥然不同的。《吐魯番出土文書》記載了古代高昌所謂“踏漿”之法,也就是破碎葡萄果粒的方法,與今日歐洲一些小型酒廠沿用的方法非常相似。現代葡萄酒釀造技術告訴我們:葡萄只有被破碎,使果汁與果皮上的酵母接觸後,才能發酵,除了自然酵母,還可以在葡萄漿汁里加入酒母。《本草綱目》所稱的“大麴”,應該就是酵母或酒母。王翰詩中產於西域的這種美酒,其製法與現代葡萄酒釀造技術頗為相似,據周桓剛《白酒工藝學》、李約瑟《中國古代金丹術的醫藥化學特徵及其方術的西傳》等著述說,它就像是古代的白蘭地或葡萄燒。也有專家認為,《唐會要》等書中描繪的那種西域葡萄酒,更像是現代葡萄酒中的桃紅葡萄酒,其顏色介於紅、白葡萄酒之間。 來自西域的這種新型葡萄酒,其技術居於同時代之前列。不過這方法在中國似乎並未得到廣泛流傳,據美國學者勞費爾《中國伊朗編》載,直到晚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仍認為“華人喝的酒是米制的,他們不用葡萄制酒,也沒有從外國輸入葡萄酒”(這記載是針對華南地區的)。金朝文豪元好問寫了一篇《蒲桃酒賦》,序言中說,當時雖然多種葡萄,但“人不知有釀酒法”,“世無此酒久矣”,他的朋友劉光甫等人試著釀製了一些,自認為得到了“不傳之秘”,但他們也承認,他們造的這種酒已沒有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等特點,看來頂多達到《北山酒經》、《本草綱目》等所載的釀製葡萄酒水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山珍珠鳥外貌特徵及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