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白話譯文:
寒冷的冰水與江水連成一片,友人離去隱隱的孤獨在我心中。
如果洛陽的親友問起我的近況,就說我依然像玉壺一樣清潔。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後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秋冬季節。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白話譯文:
寒冷的冰水與江水連成一片,友人離去隱隱的孤獨在我心中。
如果洛陽的親友問起我的近況,就說我依然像玉壺一樣清潔。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後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