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容我想想

    永定河位於北京西南部,是北京最大的河流,在古時候對北京意義重大。其實永定河在古代並不叫永定河,而是叫做無定河。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地理方面的原因,另一個是人為的原因,但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前者是主要原因。

    永定河常年淤積、常改道、常決堤的特徵有點類似於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所以其歷史上又有渾河或者小黃河之稱,因其河道常遷徙,所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無定河。

    受當時的歷史條件所限,人們對喜怒無常的永定河無可奈何,可是又要倚仗它來生存,於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政府曾對該河進行過大規模治理,主要是在平原地區疏通河道。相傳,康熙為此還特地將無定河改為了永定河,希望它永遠安定平和,為人們所用,為民造福。指導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國家在北京延慶縣建立了官廳水庫,永定河上游的洪水菜基本得到控制。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因生態惡化及人們過度用水等問題,永定河又出現了其他方面的問題,甚至一度斷流。

    自古以來,河與中華民族的淵源就非常深厚,人們對河的情愫也是很複雜,即享受著它帶給人們的綿綿福澤,又企望它能收斂暴戾之氣,少給人們帶來水患栽秧。從古至今,人們治理水患的努力就沒有停止過。

  • 2 # 健健251558827

    金大定中建築了盧溝河神廟。明正統年間,在堤上建起了龍神廟。南岸也有天順年間敕建的興善寺,弘治年間建造的靈會寺。清康熙聖祖仁皇帝動用國庫重建,敕封永定河神,祈求保祐,順應自然。國家治理河道,多采取堵的辦法,持續不斷修築堤壩,“西岸故堤約長八百丈”。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命大臣于成龍等人疏浚河道,有堵有疏,同力並舉,治理有方,才使河水控制下來,又設分司管理,因而賜名永定河。 盧溝河水捉摸不定,經常氾濫成災,影響京城西南的通行。歷代皇帝以盧溝水為京師之患。歷史上有記錄的大災害就有多次:明朝永樂十年(1412)七月,洪熙元年(1425)七月,宣德三年(1428)六月,正統元年(1436)七月,正德元年(1506)二月。嘉靖三十年(1551)以後,東岸決堤約“二十處”。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西南堤岸又決。每次大水沖壞河堤上百丈,多時能達800多丈。 水災對西岸的影響更大,古時習慣,西岸也稱為南岸。清朝皇帝乾隆有《過盧溝橋》,其中寫道:“盧溝橋北無河患,盧溝橋南河患頻。橋北堤防本不事,橋南筑堤高嶙峋。”詩中記載了災害,也有治理的描述。地勢的原因,至今盧溝橋南還有許多支流,如啞吧河、小清河、九子河、蟒牛河等。洪水多次沖毀堤岸,也讓兩岸的居民飽受水災之苦。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發大水,居民上千人來到盧溝橋上逃生,便能想到河水肆虐的場面,水淹房屋,無法居住,還威脅著性命。幸好幾丈高的浪頭到了橋旁,從橋下溜走,才使上千人倖免於難,想必是兩岸人民難以忘懷的往事。 水災面積之大,難以想像,“衝溢之患,漫至彰義門”,大水向北淹至都城西門。南面又當如何?便對地名有了新感受。狂暴洪水過後,能給此地留下什麼?房屋毀壞,一片沼澤,兩岸人民飽受水患之害。康熙《察永定河碑記》:“渾流推濁浪,平野遍沙灘。廿載為民害,一時奏效難。”這僅是一個朝代的災難。皇帝一時也無治理良策。所以有人認為,元朝《百官志》記載:“延祐四年盧溝橋、澤畔店、琉璃河並設巡檢司。”之中的澤畔店就是現今長辛店。不論怎樣,古稱澤畔店是對盧溝橋至琉璃河之間區域的形象稱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趕上火車,怎麼辦?票怎麼辦才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