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與戰爭

    首先要說一下為什麼當年君士坦丁大帝要遷都到東方,先來講一個是宗教因素。羅馬一直是多神教的中心,用他們的話講羅馬的異教色彩太濃重了,既然要定基督教為國教自然要選擇一個適合作為基督教中心的地方,從地理上看君士坦丁堡坐落於歐亞大陸之間,扼守海峽,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另外距離當年基督教發源地耶路撒冷和重要教區亞歷山大,安條克都很近適合發揮宗教的影響力。

    再有,對外用兵。很長時間來看帝國的東方先後存在帕提亞,薩珊波斯,阿拉伯帝國,甚至最後的奧斯曼人等強敵,作為東方用兵的大後方,這裡是一個進擊東方的基地和阻擋東方進入歐洲的橋頭堡。

    再說一下羅馬城的劣勢,本來羅馬城是諸多大道的樞紐,羅馬城有著良好的交通環境,但是隨著三世紀危機時,帝國經濟財力受到影響,大道疏於維護,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時諸多部分已經不堪使用。就像中國古代長安的衰落一樣,糧食的運輸十分不便,遠不如君士坦丁可以依靠海運。

    另外是羅馬在政治軍事地位的下降,四帝共治時期,西方的都城定在米蘭,主要是針對北方日耳曼人用兵,隨之西方的政治中心隨著皇帝而傾斜,君士坦丁遷都時,富裕的市民多隨之來到東方,再有羅馬城久經戰亂,在西羅馬帝國末期先後經歷汪達爾人,東哥特人的掠奪,到查士丁尼收復羅馬時早已沒有當年的繁華,羅馬已經是一個殘破不堪的小城市,所以羅馬城的衰落已經不可阻擋,除了還具有帝國精神上的象徵外不再具有定都的條件。

  • 2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長久以來,再征服運動一直被世人看作查士丁尼皇帝收復失地的大一統功績而得到普遍稱讚,包括國內諸多具有影響力的學界大拿都將其性質欽定為“恢復羅馬榮光”的正義之舉,雖有勞民傷財之疑卻無傷大雅。

    甚至有些網路奇葩無視它帶來的無數病入膏肓的災難性影響,荒謬地選擇對其各種造神。

    在他們看來,不可控的大瘟疫和百年難遇的冰期氣候才是造成東羅馬帝國衰微的罪魁禍首,而再征服不僅一度阻止了帝國的傾頹,還為國家後來反攻波斯與阻擋阿拉伯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人力保障,可謂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不過,真相永遠不會被謊言埋沒。

    |被吹噓為一代雄主的查士丁尼一世,實則為“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的典範

    事實上,查士丁尼的再征服除了導致耗盡帝國實力的惡果以外,基本沒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正面價值,幾乎可以稱得上天怒人怨。

    為什麼

    01

    軍事隱患

    首先,再征服運動最直接的負面影響首先表現在軍事層面。為了保證作戰勝利,帝國統治者必須向西部派出數量可觀的遠征軍。

    比如,汪達爾戰爭爆發時,查士丁尼組織了一支由3萬名水手操縱的包括500艘運輸船、92艘德羅蒙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搭載貝利撒留1萬名步兵和6000名騎兵前往北非

    而在隨後更激烈的哥特戰爭期間,查士丁尼又多次派遣軍隊前往義大利作戰,從而使得參與西征的部隊總人次在公元539年達到2萬人的次高峰。

    但他在哥特戰爭期間出動的最大規模的軍隊出現於公元552年,當時東哥特人在亞平寧半島的勢力呈現全面死灰復燃之勢,查士丁尼被迫讓納爾西斯統帥一支人數眾多的大軍前去收復失地。

    這支部隊中僅參與的蠻族士兵就有5500名倫巴德人、3000名赫盧利人,估測總人數可至3萬

    按照現代學者的測算,在再征服運動的20餘年間,一共約有近5萬名陸軍士兵參與直接戰鬥,還不包括那些運載軍隊的海員。

    注:僅僅公元 552年納爾西斯就曾帶領一支約3萬人的軍隊進攻東哥特國王託提拉,在一些查士丁尼粉眼中,變成了征服東哥特王國的十幾年大戰一共只動用了2萬人:

    |東羅馬海軍登陸北非

    乍看上去,5萬士卒並非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但若考慮到查士丁尼時代的總兵力一共才15萬人,那麼佔用帝國全軍1/3的資源用於對外擴張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毫無疑問,如此大規模的人力被用到再征服運動中,勢必稀薄帝國其它邊境的防禦兵力,增加那些邊介面對敵人的壓力。

    事實上,就在查士丁尼揮霍資源進行他心目中的收復失地大業時,多瑙河與東方邊區即時不時地遭到敵人的襲擊,有些甚至堪稱險象環生。

    雖然有賴於貝利撒留之類的軍事奇才的努力,東羅馬帝國能勉力維持疆土不失,但同時也無法對敵人發起報復性的打擊。即使再征服運動結束後,它所造成的兵力緊缺問題仍未消失。帝國政府為了維持其在新徵服地的統治,仍然必須留駐相當數量計程車兵。

    據統計,東羅馬軍隊在穆斯林入侵前夕一共約有12萬人,其中北非和義大利各自佔有1萬人的駐軍,此前還另有數千士兵被佈置於西班牙南部。

    這些新佔領地的駐軍不僅分薄了原有邊境的防禦兵力,本身也處於隨時遭受西哥特人、倫巴德人和摩爾人侵襲的困境中,尤其是西班牙的駐軍,距離帝國中心最遠,兵力又最薄弱,一旦帝國自身遭遇麻煩無暇它顧,他們的命運也就完全註定。

    事實上,當公元621年希拉剋略因將主要精力用於和薩珊波斯的戰爭時,被拋棄的西班牙駐軍也就被乘虛而入的西哥特人徹底打敗。查士丁尼及其後繼者這種把寶貴兵力派去執行不可行任務的做法,無疑是對帝國精英軍隊的浪費

    |查士丁尼同時代的歷史學家阿伽提亞斯記述查士丁尼時代只有15萬兵力,而統一的晚期羅馬帝國則擁有高達64.5萬士兵,後一資料顯然是誇大其辭,因為即使是戴克裡先羅馬軍力最強盛的時代,其規模也要小於50萬。

    可笑的是,一些查士丁尼腦殘粉為了把導致所謂盛世崩塌的禍端栽贓到大瘟疫頭上,不惜曲解阿伽提亞斯原意,稱64.5萬人是查士丁尼繼位時的東羅馬軍隊規模,大瘟疫後才降為15萬,簡直荒唐至極,見如下:

    或許有人認為東羅馬統治者可以在新徵服地招募士兵以緩解軍事壓力,然而除了自古就以“大希臘”著稱的南義大利居民對遠征軍比較親近,西班牙、義大利中北部和北非等地早已拉丁化的廣大土著們大多對再征服持觀望態度,他們的語言習俗顯然與東部帝國盛行的希臘文化格格不入,因此帝國的上述策略並不能為當地人輕易接受。

    更何況,即使最初有不少義大利人和摩爾人確實因為“恢復羅馬榮耀”的高調宣傳而被哄騙,但當他們看到緊隨軍隊而來的東羅馬官僚和稅吏如狼似虎般貪婪的嘴臉時,也足以打消任何繼續支援再征服的想法。

    事實上,就在再征服運動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亞平寧半島居民參與其中的熱情就已減退,而北非甚至爆發了此起彼伏的摩爾人叛亂。在這種情況下,查士丁尼又怎麼敢放手將當地兵員吸納進軍隊呢?

    |查士丁尼委派的貪官汙吏致使義大利人不再支援東羅馬

    如此一來,再征服運動不僅加重了帝國的軍事負擔,而且在政治上同樣也暴露出得不償失的一面。

    02

    政治隱患

    我們知道,自君士坦丁以來,羅馬帝國東部歷經兩個世紀的政治集權和宗教改革,早已形成了一套以皇帝為核心的成熟官僚教派體系;但本應同樣如此發展的帝國西部卻因蠻族入侵而被打斷了以上程序,導致地方官吏和教會仍保留著相當程度的自主權

    十分明顯,這些地方勢力和教會絕不會坐視手中的權力被再征服後的帝國官僚奪走,兩者必然會為此產生衝突。

    以羅馬教廷為例,東羅馬皇帝能夠任意廢立君士坦丁堡的大教長,卻不能過多幹涉西部教會的內務

    雖然查士丁尼自己尚能做到勉強控制教皇,但他的後繼者卻越來越力不從心,以至於在公元603年發生篡位者福卡斯頒佈敕令、承認羅馬教廷乃所有教會之首這種公開打臉東部教會的事件。

    毫無疑問,類似的衝突加劇了東西部的政治對抗,也讓統治者們把過多精力牽扯進去,不利於整個帝國的穩定。

    相比亞平寧半島,北非的政治問題更加嚴重。帝國政府收復當地本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榮耀和權力,但派駐的總督卻諷刺性的往往成為威脅中央政權的割據僭帝

    由於語言文化的迥異和地理環境的隔絕,君士坦丁堡除了再征服後的最初半個世紀,一直很難真正實現對當地的直接管控,從而使得總督能夠不受束縛地掌控所有的軍政權力。

    這些地方大員無拘無束地坐擁特權,時日一長必然滋生自立的野心。

    |希拉剋略皇帝將真十字架送回耶路撒冷

    事實上,名垂史冊並以東羅馬悲情英雄著稱的希拉剋略皇帝,其父老希拉剋略最初就是因戰功而被委任的北非總督,他本人也正是在北非起兵,才得以一路打敗福卡斯的黨羽,成功進駐君士坦丁堡的;而就在他死後僅僅6年,由其一手任命的北非總督格里高利就因宗教問題與君士坦斯二世交惡,並公開發動叛亂。

    這些地方與中央的衝突一直持續到阿拉伯人征服才算結束。

    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帝國在西班牙的佔領地也一定有類似的政治隱患,即使他們不被西哥特人殲滅,最後也必然會發展成獨立政權。

    |查士丁尼再征服得到的義大利土地,在他死後不到40年就已丟失大半

    不過,雖然政治軍事已經被再征服運動弄得十分糟糕,但它最天怒人怨的地方卻是在破壞經濟上。

    03

    經濟隱患

    北非和亞平寧半島多地的考古學證據都表明,再征服運動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十分嚴重。比如,北非出口的本地紅陶曾於公元1-2世紀廣泛銷售於帝國各地,其品質得到較高評價。

    雖然公元5世紀初汪達爾人的到來使其出口量急劇下跌,但它們在6世紀初一度有重新恢復並加大出口量的趨勢,然而再征服運動卻直接將這一趨勢徹底打斷,非洲紅陶出口從此一蹶不振,直至在下一個世紀中葉完全停產

    與之命運相似的還有北非出產的穀物和橄欖油、義大利本土的各種高檔葡萄酒類——這些昔日充斥於西部各地市場中的大宗商品熬過了蠻族入侵的艱難時期,卻在查士丁尼再征服運動的打擊下紛紛減產甚至停產,西地中海的商貿交流幾乎停擺,無數手工業商鋪因此破產倒閉,受到打壓的各地經濟直到再征服結束一個世紀後都未完全恢復。

    可笑的是,某些人還堅定地認為就是憑藉如此殘破的北非與義大利財力支援,希拉剋略王朝才能有效地阻擋穆斯林的攻勢,誠可謂恬不知恥。

    |非洲紅陶出口的變化趨勢,可見500-550年中段,即再征服北非的6世紀30年代,出現明顯下降。當時北非經濟沒有遭受任何瘟疫和其它自然災害打擊,顯然只有再征服才是導致其變化的原因。

    打著“恢復羅馬榮耀”旗號的戰爭不光禍害新收復地,同樣也對東地中海本部造成惡劣影響。

    按普羅科庇烏斯之述,前任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駕崩時曾在國庫中留下了32萬磅黃金的鉅額財富,但這筆錢因戰爭及其它原因很快就被揮霍一空。

    不僅如此,為了填補再征服運動所需的鉅額開支,查士丁尼不得不大幅提高稅收

    一些資料表明,當時色雷斯和伊利里亞的農民為了繳納賦稅不得不求助於高利貸,但後者的利率分別高達5%和12.5%——顯然這是當地農民所無力償還的,眾多小農為此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

    如此涸澤而漁的政策,固然滿足了當前的軍事所需,然而卻讓後繼者舉步維艱甚至命懸一線:查士丁二世在繼位時就曾哀嘆國庫一貧如洗;而莫里斯也是為了節省開支,才被譁變的福卡斯軍團殺害。

    |不論古今中外,絕大部分造成帝國陷入動盪,民生凋敝的往往是人禍

    當然,除了再征服運動,恰於同期發生的大瘟疫也加劇了國家財政困難。帝華人口因鼠疫桿菌的侵襲而大幅度減少,引起農產品價格暴跌和商品價格飆升,導致政府不得不下調金幣質量,敘利亞的不少鑄幣廠甚至因此停產。

    饒是時局如此艱難,查士丁尼還不肯豁免臣民拖欠的稅款,以至於在他統治中期,也即再征服最高潮的階段,這個帝國的稅率達到了羅馬歷史上的最高點,瘟疫的倖存者被財政虧空壓迫得幾乎無法喘息

    儘管公元553年查士丁尼迫於現狀只能選擇妥協,但其所作所為已經對帝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可逆的巨大傷害,難怪南斯拉夫學者奧斯特洛格爾斯基感嘆:查士丁尼雖然取得了諸多成功,卻留下了一個內力耗盡、財政經濟完全崩潰的帝國

    然而某些網路奇葩永遠不會承認他們的查大帝會犯如此可怕的錯誤,他們把帝國經濟崩潰的原因完全歸結於瘟疫,彷彿只要推諉到後者頭上,一切帝國衰微的根源就能得到解釋。

    04

    帝國由此轉衰

    確實,查士丁尼大瘟疫對地中海世界造成了可怖的災難,同時代的諸多史學家曾誇張地描述當時受到感染的帝都每天都有5000人死亡,持續時間長達3個月,甚至政府官員記錄死者超過23萬後放棄了統計。

    傳統的現代估測也往往認為瘟疫給整個帝國造成的人口下降高達40%-60%,甚至有學者將該病元兇鼠疫拿來與埃博拉出血熱做對比,做出堪比埃博拉致死率的可笑評價。

    然而只要我們把該瘟疫與公元2世紀同樣肆虐地中海世界的安東尼瘟疫做對比,就能發現上述估測過於誇大的事實

    |安東尼大瘟疫

    資料顯示,兩次瘟疫在地中海的傳染幅度大致相當,但查士丁尼瘟疫持續的時間比安東尼瘟疫要長得多,因此造成死亡人數遠超後者的假像

    單以公元6世紀而論,查士丁尼瘟疫導致的人口消亡開放估測大致也就在20%-30%之間,按保守估計更可以低至10%-20%。雖然確實給帝國造成相當沉重的破壞,卻不足以單獨摧毀帝國的經濟根基

    更何況,大瘟疫對西地中海的第一次傳播危害性顯然遠不如東部,義大利只有公元543和571年分別有過兩份最早且零散的報告,真正遭致嚴重破壞已經是到了公元590年,而當地的商貿交流如前所述此時已陷入停頓,顯然不能把此地經濟遭創的禍端歸咎於瘟疫;至於北非,除了沿海幾座已日趨衰敗的大城市,瘟疫就壓根沒有造訪到廣大內陸。

    總而言之,東羅馬財政的崩潰是再征服運動與大瘟疫共同作用的結果,絕非二者單獨就能達成。

    圖注:安東尼瘟疫(上)與查士丁尼瘟疫(下)在地中海世界的傳播,我們可以看到,兩者在傳染幅度基本相當,烈度也相差不大,但查士丁尼瘟疫持續時間要比安東尼瘟疫長得多,因此造成的死亡要比後者多得多。

    表注:特里高德《拜占庭簡史》有關拜占庭帝華人口、軍隊、收入變化的資料。需要指出的是,該表存在對上述方面不同程度的高估現象,比如540年時帝華人口和軍隊規模絕不可能有表上的那麼多,但即便按表上計算,540-565年帝華人口也只是下降24.5%,而且還不可能全都是瘟疫造成的,因此實際上大瘟疫造成的人口消亡率只會大大低於這一數字。

    平心而論,儘管再征服運動已被證明是禍國殃民之舉,然而若非大瘟疫恰好同時爆發,也不至於對東羅馬帝中國產生嚴重到波及各行各業的惡劣後果。

    但這並不能減輕查士丁尼的罪責,因為既然已經看到了大瘟疫給臣民帶來的災難,皇帝卻為了虛幻的名譽,依然執迷不悟地堅持將再征服進行到底——事實上,他曾於公元538年和552年兩次拒絕東哥特人條件相當合適的議和請求,第二次甚至都未接見使者就把他們趕走——十分明顯。

    如果帝國統治者胃口沒那麼大,而是將目標縮小為南義大利或北非,那麼再征服運動也不會落得天怒人怨一無是處的結局,然而查士丁尼的一意孤行卻毀了帝國最後的補救機會

    有這樣一位紙上談兵且剛愎自用的君王掌舵,東羅馬的臣民們又怎麼可能有真正看到“恢復羅馬榮光”的那一天呢?

    (END)

  • 3 # 白丁侃劇

    感謝邀請。曾經的羅馬帝國空前繁榮,領土面積曾經達到500多萬平方公里,將地中海變成自己的內陸湖。後來分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但是再也恢復昔日的榮光。當然,它們不是沒有機會,雖然西羅馬帝國早早覆滅,但是拜占庭帝國依然矗立,直到遇到明主查士丁尼皇帝更是無限接近恢復羅馬帝國的雄壯。

    說到查士丁尼皇帝為什麼沒有還都羅馬,這個問題猥員長還是要老生常談,歷史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當時的時代、文化和形勢共同決定的,今天猥員長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查士丁尼皇帝本人。作為帝國的領導者,他並沒有高貴的血統,他出生在農民家庭,憑藉著卓越的戰功最終當上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這樣的出身雖然可以證明他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但是出身的劣勢讓他無法不受到質疑,尼卡起義差點兒讓他失去皇帝的位置。再加上他倒行逆施的要恢復大奴隸主所有制等舊羅馬制度,遭到群眾的抵制和在晚年瘋狂信奉基督導致銳氣全無,所以他沒有恢復羅馬帝國往日的雄風是必然的。

    再來說說大環境也就是時代因素。拜占庭帝國處在的時代下,首當其衝的就是不允許倒行逆施,查士丁尼皇帝恢復羅馬並不僅僅是想恢復羅馬帝國的領土問題,更關鍵是是想恢復制度,在當下的社會制度上不管是臣民還是官員絕對不可能接受已經文明成型的社會制度被改回曾經羅馬帝國時期的舊制度的。所以臣民和官員對於查士丁尼皇帝的這一項夙願本身就沒有太多狂熱,可以說它的身邊孤立無援。

    再加上曾經的羅馬帝國擁有廣大的領土,就算拜占庭帝國鼎盛時期也差的很多,曾經帝國領土內的高盧、西班牙、不列顛等地都還沒有收復,軍隊長期出征帶來的巨大經濟虧空使政府大力搜刮民脂民膏,收取各種苛捐雜稅,並不得民心。毫不誇大的說,恢復羅馬帝國不是帝國臣民和官員的夢想,僅僅是查士丁尼皇帝一個人的狂熱罷了。

    當然我們並不能否認查士丁尼皇帝的優點,他在歷史上也是可圈可點的人物,最為出名的要屬《民法羅馬大全》,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曾一度受人推崇,再加上他對帝國的貢獻,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的。但是對於還都羅馬,重現昔日羅馬帝國盛況這一點,沒有完成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燉帶豬皮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