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洋網

    據建築專家解釋,古建築之所以能扛住地震屹立不倒,主要是因為中國古建築採用的是木結構體系,從屋頂的力量經木柱、梁枋傳遞到地面,木結構各構件之間由榫卯連線,富有韌性。而柱子之間的牆壁,只起隔斷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即使房屋遇到猛烈的衝擊,也不會倒塌,故有“牆倒屋不塌”之說。

    舉個例子,廣州花都區花都鎮有一座八角古廟,它有著600年曆史。2011年9月,八角古廟當選為廣東省三大新發現之一,也是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之一。

    八角古廟雖然屋窄簷矮,卻能在猛烈的衝擊中實現“牆倒屋不塌”,而八角古廟之所以能實現“牆倒屋不塌”,是因為它採用了“抬梁式”和“穿鬥式”混合結構。

    在廟堂之內,共有32根木柱,縱橫交錯的樑柱與牆面並不貼合,青磚牆體都“藏”在靠牆的柱子背後。這座廟最特別的地方是以樑柱承重,樑柱正相當於人的骨架。八角古廟的結構採用了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鬥式”混合結構。柱子將梁抬起,樑上靠著柁墩抬起更上面一層的梁枋的建築結構就是抬梁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起來,形成房架的叫做穿鬥式結構。這種框架結構一般是先起樑架,再起外牆,外牆只起到閉合作用,並不承重,因此即便牆倒了,木柱依然可支撐起整座房屋。

    別看八角古廟結構簡潔,受力卻非常科學,這點主要體現在斗栱上。由於在柱子與梁枋上因為支撐伸出的屋簷,需要有一種構件支撐柱屋簷下的枋子和椽子,古代工匠就用弓形的短木從柱子和樑上伸出,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弓木層層疊疊地挑出,屋簷得以伸出屋身之外,這樣的弓形短木就是栱。兩層栱之間以方木塊相疊,這便是斗栱。承接橫樑和立柱之間的紅色祥雲如意圖案的斗栱不僅為了裝飾,還起到了極其關鍵的平衡作用和防震作用。在唐山大地震之中,獨樂寺屹立不倒,主要就是斗栱的功勞。如今斗栱的功能也被廣泛應用在現代的高架橋之上。

    隨著時代發展,光靠樑柱不夠穩固,於是從純木結構慢慢演化成磚木結構、混凝土框架等。今天建築所廣泛運用的框架結構——房屋牆體不承重,僅起到圍護和分隔作用,同樣可以說是效仿了古代木結構建築。這種結構的優點是空間分隔靈活,自重輕,節省材料,若用現澆混凝土框架時,設計處理好也能達到較好的抗震效果。但它同時也有工序多、造價高等缺點,一般適用於建造不超過15層的房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種顏色的絲帶代表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