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大宗祠也稱“惇惇敘堂”,坐落在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 四面環山疊翠,黃潭河蜿蜒而過,風景十分秀麗。李氏大宗祠是為紀念 入閩始祖李火德而建築的。從李火德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佈 閩、臺、粵、桂、贛及東南亞各國。今天中國臺灣李姓絕大部分都是李火 德的後裔。
近年來,海外華人到此尋根謁祖的絡繹不絕,被稱為“客家第 一祠”,為了答謝捐款人的善舉,“李氏大宗祠”管委會對捐款千元以上的 人贈與牌匾,署上芳名,上掛於“李氏大宗祠”內。目前“李氏大宗祠”已 上掛牌匾3_多塊,國內外還沒哪個祠堂打破這個紀錄。
李氏大宗祠籌建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為李氏入閩一世 祖李火德公之總祠,歷時三年,耗銀2萬餘兩,於道光十九年(公元 1839年)建成。當時捧爐升座者,是新科解元李載熙。宗祠系三進四 直的磚木結構建築,有3個大廳和26間大小客廳,住房有間,佔地 5600平方米。
宗祠是古典式的廟堂,坐北朝南、成“回”字形、前方後 圓、前低後高。
正面設有五孔大門、正中大門,是用灰青條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門 樓,另有四孔大門、東西兩邊各兩孔,內廂為圓大門,外廂為耳大門,左右
兩對稱。正面牌坊式樓門上刻著清道光皇帝恩賜的“恩榮”兩字,兩邊對 聯是:“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
”祠內有11對大圓石柱,石柱是由福建 長汀用木船載來安在總祠內,每對石柱都有建祠時遺下的對聯。正廳前 的屏風上刻有明代名儒所撰寫的《李氏火德翁傳》。這座結構嚴謹、氣勢 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築藝術,在八閩極為罕 見。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李氏大宗祠也稱“惇惇敘堂”,坐落在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 四面環山疊翠,黃潭河蜿蜒而過,風景十分秀麗。李氏大宗祠是為紀念 入閩始祖李火德而建築的。從李火德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佈 閩、臺、粵、桂、贛及東南亞各國。今天中國臺灣李姓絕大部分都是李火 德的後裔。
近年來,海外華人到此尋根謁祖的絡繹不絕,被稱為“客家第 一祠”,為了答謝捐款人的善舉,“李氏大宗祠”管委會對捐款千元以上的 人贈與牌匾,署上芳名,上掛於“李氏大宗祠”內。目前“李氏大宗祠”已 上掛牌匾3_多塊,國內外還沒哪個祠堂打破這個紀錄。
李氏大宗祠籌建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為李氏入閩一世 祖李火德公之總祠,歷時三年,耗銀2萬餘兩,於道光十九年(公元 1839年)建成。當時捧爐升座者,是新科解元李載熙。宗祠系三進四 直的磚木結構建築,有3個大廳和26間大小客廳,住房有間,佔地 5600平方米。
宗祠是古典式的廟堂,坐北朝南、成“回”字形、前方後 圓、前低後高。
正面設有五孔大門、正中大門,是用灰青條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門 樓,另有四孔大門、東西兩邊各兩孔,內廂為圓大門,外廂為耳大門,左右
兩對稱。正面牌坊式樓門上刻著清道光皇帝恩賜的“恩榮”兩字,兩邊對 聯是:“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
”祠內有11對大圓石柱,石柱是由福建 長汀用木船載來安在總祠內,每對石柱都有建祠時遺下的對聯。正廳前 的屏風上刻有明代名儒所撰寫的《李氏火德翁傳》。這座結構嚴謹、氣勢 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築藝術,在八閩極為罕 見。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