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種觀點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它就成了一種『說法』。
關於小孩的很多觀點都是說法,極其難以求證。之所以難證,一是因為個體差異,二是因為很難徵集大量嬰兒來做科學可控的實驗,三是因為認知偏誤(人都喜歡給已經出現的結果安上一個原因)。
主要說第三點吧。認為剃頭可以幫助長頭髮的人,其中不乏剃了頭後確實發現孩子的頭髮慢慢開始濃密者,這些往往會成為『剃頭論』的狂熱粉絲和傳道者。但他們忽略了很多可能影響頭髮生長的因素,例如年齡,飲食,睡眠,基因等等。但剃頭豐發失敗的父母不會去宣揚,所以導致了成功的少數掌握了太多的話語權——所謂『倖存者偏誤』。這種偏誤每天發生在我們的閒談中,例如『高考狀元都在打工』『大學輟學的都當老闆』等等。
回到育兒這件事,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這點可以理解,但孩子只要不存在其他發育問題,頭髮少也沒啥大問題吧?(除非你因此覺得ta不如人家的孩子,那就得反省了)
我更傾向於相信孩子的長髮規律主要受父母基因影響。我出生是光頭,兩三歲才開始長黃毛,我女兒比我好些,生出來就有頭髮,但不太濃密,現在1歲多還扎不起辮子(比較稀)。除此之外,我愛喝咖啡和茶,女兒舔了這兩樣苦苦的東西都表示喜歡;我坐著的時候喜歡兩腿交叉,女兒也喜歡;孩她媽不愛喝水愛喝湯,她也不愛喝水愛喝湯。她身上很多天生的喜好,要麼來自我、要麼來自她媽,因此我更相信基因的力量。
話說回來,勸各位家長不要為孩子的各種『差異』煩惱,只要保證飲食均衡就好,那些可能讓你覺得『孩子不如人』的不同之處最終都會在成長中消失。也不要對孩子寄予功成名就的厚望,因為孩子更可能跟平庸的你一樣,最終在漫長的歲月里長出跟別人一樣濃密的黑髮,擁有一樣走形的身材,幹著一樣無聊的工作……
然後,繼續跟別人一樣——找個物件,生個頭髮稀少的孩子,跟風剃個胎毛,平凡度過一生。
如果一種觀點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它就成了一種『說法』。
關於小孩的很多觀點都是說法,極其難以求證。之所以難證,一是因為個體差異,二是因為很難徵集大量嬰兒來做科學可控的實驗,三是因為認知偏誤(人都喜歡給已經出現的結果安上一個原因)。
主要說第三點吧。認為剃頭可以幫助長頭髮的人,其中不乏剃了頭後確實發現孩子的頭髮慢慢開始濃密者,這些往往會成為『剃頭論』的狂熱粉絲和傳道者。但他們忽略了很多可能影響頭髮生長的因素,例如年齡,飲食,睡眠,基因等等。但剃頭豐發失敗的父母不會去宣揚,所以導致了成功的少數掌握了太多的話語權——所謂『倖存者偏誤』。這種偏誤每天發生在我們的閒談中,例如『高考狀元都在打工』『大學輟學的都當老闆』等等。
回到育兒這件事,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這點可以理解,但孩子只要不存在其他發育問題,頭髮少也沒啥大問題吧?(除非你因此覺得ta不如人家的孩子,那就得反省了)
我更傾向於相信孩子的長髮規律主要受父母基因影響。我出生是光頭,兩三歲才開始長黃毛,我女兒比我好些,生出來就有頭髮,但不太濃密,現在1歲多還扎不起辮子(比較稀)。除此之外,我愛喝咖啡和茶,女兒舔了這兩樣苦苦的東西都表示喜歡;我坐著的時候喜歡兩腿交叉,女兒也喜歡;孩她媽不愛喝水愛喝湯,她也不愛喝水愛喝湯。她身上很多天生的喜好,要麼來自我、要麼來自她媽,因此我更相信基因的力量。
話說回來,勸各位家長不要為孩子的各種『差異』煩惱,只要保證飲食均衡就好,那些可能讓你覺得『孩子不如人』的不同之處最終都會在成長中消失。也不要對孩子寄予功成名就的厚望,因為孩子更可能跟平庸的你一樣,最終在漫長的歲月里長出跟別人一樣濃密的黑髮,擁有一樣走形的身材,幹著一樣無聊的工作……
然後,繼續跟別人一樣——找個物件,生個頭髮稀少的孩子,跟風剃個胎毛,平凡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