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imen
-
2 # 呆念想
有,其人是影響歐洲世界的學者斯賓諾莎。這個人是荷蘭偉大的哲學家,青少年,斯賓諾莎好思考,他生活的十七世紀,歐洲教會與皇帝統治,大家奉行神教上帝學說,斯賓諾莎讀了古代無神論哲學家著作,經獨立思考,他的學說與當年神學教皇理念衝突,斯賓諾莎從一位年青有為的學者,變成懷疑上帝創造論。因此被官方驅出教會思想論壇。成了反社會的獨立思考者。他主張物質世界”一元論”,“泛神論”。”為了能流傳其一元論哲學起源論思想,他巧妙帶”上帝玩”。他主張宇宙,自然,上帝都是一個存在。宇宙是一個實體,包括一切物質世界和人類的精神世界。而上帝是透過自然法則之手來掌控一切。上帝才是這個世界自由的化身,人們如想獲得自由擺脫束縛,就須與上帝“既自然法則”融為一體而後獲得自由。斯賓諾莎巧妙繞過教會上帝說,將物質世界,自然,上帝,自由與真理融合為一物。這是顛覆,是唯物主義的顛覆。他主張尊重自然,熱愛自由,解放個性。尤其是是他的“泛愛主義”與老莊“道德經”中二十五章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老子把自然法規即道和天地,自然與人的個體生命同等高亦尊嚴。與斯賓諾莎的“物質,自然,上帝,自由四位合之一體”亦有異曲同功之神奇和奧妙。泛神論對歐洲文藝復興影響巨大,老莊屈原道家思想,魯迅言”道家思想是中華文化之根基。斯賓諾莎與老子在哲學本體論,世界起源說與泛神論自然觀有暗合相通。
-
3 # 肥嘟嘟的小不理
很多,老子的思想在中國本身就不算太奇特,基本是在先秦這個框架內,並能上溯到周人思想。人類在同一歷史時期,思想史和學術史相差很小,以近代科學的視角觀察,那基本上就是一樣粗糙的。
辯證法我們現在說《老子》有辯證法,其實是沿用西方的術語。拿《老子》和普通的古代西方人對比,那當然是《老子》為勝,但跟古希臘的哲學家們相比,大家都有辯證法,那麼這個基礎上,就要比誰的論據更多,誰涉及到的辯證法條目更多。赫拉克利特比老子年代要早,辯證法數量也多於老子,他提出了邏各斯的觀點,這種邏各斯既是一種規律,也是指語言。赫拉克利特崇尚箴言,因為模稜兩可,這和老子比較相似。
宇宙論基本上古代哲學家都有迴圈往復的宇宙觀,老子也是其中之一。這一點上和老子思想比較接近的,當屬米利都學派中的阿納克西曼德,後者提出了“無定”,這個含義要比老子的“無”思想更豐富些。
“道生一……”這句話其實不是老子本人的思想(最早的簡本《老子》並無此句),乃後人給老子新增的,作者已經不可考。
名稱和概念《老子》開篇涉及到了點語言和名稱概念的內容,但沒有展開,西方也存在這種神秘主義思想,認為語言說不清世界的本質。
回覆列表
依我個人有限的經驗和了解來看,沒有。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道德經的第一句就指出了不可或者很難言說的特性。取其中的一點點,簡單的理解就是別一條路走到黑,包括思想的延伸。
而針對以上特性,道德經的第一句不可言說至少就有兩層面的意思,第一,無法證明,第二,不需要證明。什麼意思呢?如果一個事物需要去被證明,或者說需要用言語和思想去解釋,就至少說明這個東西還只是個相對狀態,還會發生進一步的變化⋯⋯
嗯,解釋得很費勁,還是用粗暴的例子來說吧,如果說西方的哲學是直線的話,老子的道德經說的是一個圓。
但西方的哲學在近代已經沒有什麼延伸了,一方面是可能上一代的還沒被消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在神學和反神學中糾葛著拔不出來。
以上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