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如何做到中庸?則需要當事人依據原則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給予靈活處理。人並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為君子,必須加強修養。修養不僅包括內在精神的修養,還包括文、藝的培養。孔子的君子論在現代仍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社會需要新型的君子。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處於混亂狀態。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道家以無為而治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愛非攻為平亂之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恢復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禮儀規範,亦即“復禮”。如何“復禮”?孔子感到,單純採取強制性的手段,已經不能湊效。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周天子的威儀已經喪失。於是孔子創造性地以“仁”釋“禮”,認為“禮”本是根源於人的仁愛之心,不過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仁”,當然不會有什麼“禮”,要復興“禮”,當從“仁”字入手。如果說,“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那麼,“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麼,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認為,行仁由己。“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行仁是內於己而發於外的,是一種自覺的無任何外在強迫或利益驅動的行為。就個體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無外在強迫、無利益驅動下,自覺自願地實行“仁”,那麼,這樣一個人,就是所謂的君子。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來落實的。孔子的仁論是要靠君子論來實現的,仁論必然要指向君子論。 君子釋義 “君子” 先行而後言,成人之美的人為君子。現實意義:啟示我們:要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少說空話,多做實事。多為對方考慮,學會幫助他人,成就他人。
“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如何做到中庸?則需要當事人依據原則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給予靈活處理。人並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為君子,必須加強修養。修養不僅包括內在精神的修養,還包括文、藝的培養。孔子的君子論在現代仍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社會需要新型的君子。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處於混亂狀態。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道家以無為而治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愛非攻為平亂之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恢復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禮儀規範,亦即“復禮”。如何“復禮”?孔子感到,單純採取強制性的手段,已經不能湊效。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周天子的威儀已經喪失。於是孔子創造性地以“仁”釋“禮”,認為“禮”本是根源於人的仁愛之心,不過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仁”,當然不會有什麼“禮”,要復興“禮”,當從“仁”字入手。如果說,“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那麼,“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麼,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認為,行仁由己。“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行仁是內於己而發於外的,是一種自覺的無任何外在強迫或利益驅動的行為。就個體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無外在強迫、無利益驅動下,自覺自願地實行“仁”,那麼,這樣一個人,就是所謂的君子。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來落實的。孔子的仁論是要靠君子論來實現的,仁論必然要指向君子論。 君子釋義 “君子” 先行而後言,成人之美的人為君子。現實意義:啟示我們:要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少說空話,多做實事。多為對方考慮,學會幫助他人,成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