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雲轉物

    因為我們都喜歡自覺或者不自覺的給別人貼標籤,而“舉一反三”是最容易區分腦子好使不好使的其中一個標準。“舉一反三”也是一個褒義的標籤。

    世間道理太多,指望每一個道理都靠外界直接獲取,那“吃屎都趕不上熱的”。

    成熟三觀的形成要靠自己的“舉一反三”,即覺悟,王明陽的知行合一,對於資訊爆炸的時代,難點不在知也不再行,而在悟,悟字在中間,即知悟行。

    《天道》裡有這麼一段臺詞:

    你的知道是自覺,現在是讓你覺他。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識存在,不是自覺,道理和知識是沒用的,只是有用的一個條件,用才有用。

    覺到了才是你自己的,沒覺到,知再多也沒用,這就像一個坎兒,你越不過去,再怎麼也是徒勞。

    “舉一反三”,是覺悟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而僅僅止步於“舉一反三”,是假覺假悟,只有既能“舉一反三”又能化為己用,才是真覺真悟。

    真假覺悟的分界點是“思和議”

    天道里對“思議”有很好的解釋:

    不可思議一次不是眾生道理的對神秘事物的描述,而是如是、本來、就是如此,容不得你思議。也是一種告誡、提示,是告訴你不可以思議,由不得你思議。從數學邏輯上說,一加一等於二,容得了你思議嗎?不容,這就告訴你了,一加一等於二十規律,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你只能認識、遵循,不可思議。

    我認為“覺”是“深入骨髓的知”,真覺真悟的表現為“融於血液的行”,也就是你做每一件事,你認為本該這麼做,而不是經過思考和權衡後,認為需要這麼做。這個看似和“三思而後行”相互矛盾,但我認為是兩個概念,兩種情況,需要分而論之。

  • 2 # 布衣小語

    能夠舉一反三就是悟性好,老師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每個學生的悟性都好,老師們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喜歡填鴨式教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緊緊抱住你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