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的基本邏輯非常明確:開國皇帝稱“祖”,承嗣皇帝稱“宗”。《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李賢注:“《禮》:‘祖有功而宗有德。’”有功,即奠基之功;有德,即守成之德。
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稱“宋太祖”,繼任皇帝趙光義即稱“宋太宗”,再往下排是“真宗”“仁宗”“英宗”……終宋一朝,有“宗”再無“祖”。
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的廟號會被定為“祖”,例如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由於劉邦的功績太過偉大,因此漢高祖和漢太祖說的都是是劉邦。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廟號為唐高祖。
擁有廟號“宗”的皇帝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也是對國家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例如開闢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他的廟號就是漢太宗。漢武帝劉徹的廟號為漢世宗。以及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擴充套件資料:
廟號早在商朝就已設立,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當時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這些是最早出現的廟號。
商朝滅亡後,周朝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只是繼續發展了商朝的諡號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再到始皇帝建立華夏第一個集權皇朝—秦朝之後,將廟號連同諡號制度一併廢止,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廢除諡法與廟法。故周朝到秦朝時期,廟號一度被廢止了近千年之久。
廟號的基本邏輯非常明確:開國皇帝稱“祖”,承嗣皇帝稱“宗”。《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李賢注:“《禮》:‘祖有功而宗有德。’”有功,即奠基之功;有德,即守成之德。
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稱“宋太祖”,繼任皇帝趙光義即稱“宋太宗”,再往下排是“真宗”“仁宗”“英宗”……終宋一朝,有“宗”再無“祖”。
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的廟號會被定為“祖”,例如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由於劉邦的功績太過偉大,因此漢高祖和漢太祖說的都是是劉邦。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廟號為唐高祖。
擁有廟號“宗”的皇帝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也是對國家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例如開闢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他的廟號就是漢太宗。漢武帝劉徹的廟號為漢世宗。以及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擴充套件資料:
廟號早在商朝就已設立,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當時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這些是最早出現的廟號。
商朝滅亡後,周朝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只是繼續發展了商朝的諡號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再到始皇帝建立華夏第一個集權皇朝—秦朝之後,將廟號連同諡號制度一併廢止,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廢除諡法與廟法。故周朝到秦朝時期,廟號一度被廢止了近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