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29921951691

    與其他星球的形成過程是一樣的。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星際氣體雲中引力收縮形成的。初始雲團的密度高,引力收縮時凝聚在一起的物質多、質量大,引力就強,形成的星球就大。否則星球就會小一些。星球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強,就能夠吸引更多的物質。引力強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把宇宙中最輕的氣態物質,如氫氣、氦氣等吸引過來,並保持住,這時的星球,外層就會有非常厚的、以氫和氦為主的大氣層了。木星和土星都是如此。木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0.7%。質量再小一些,引力就不能把氫和氦這類輕元素吸引在身邊,只能吸引住更重一些的氣態物質,組成大氣層的氣態物質就會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氣等,就如同地球、金星、火星等行星(地球上的氧氣是由植物產生的,不是來源於宇宙)。質量再小一些,引力更弱,連重一些的氣態物質也吸引不住,就只有固態物質了,如水星、月球等天體,就沒有大氣層。比木星質量再大一些,引力更強,吸引的物質更多,引力就會使內部物質進一步收縮,內部密度、溫度都會升高,甚至會發出紅外線來。木星就能發出微弱的紅外線。質量再大一些,達到太陽質量的3%-6%,內部溫度更高,發出的就不只是紅外線,連可見光也可以發射出來,但發射出來的只是微弱的紅光,就是褐矮星。褐矮星介於行星與恆星之間,所以也叫“失敗的恆星”。如果質量再大一些,達到太陽質量的7%以上,到太陽質量的30%左右,內部密度和溫度就可以引發氫聚變為氦的反應,這個星球就是一顆恆星了。只是在這個質量範圍內,核聚變反應的強度很弱,只能發出紅光,所以叫紅矮星。質量再大一些,達到太陽質量時,核聚變反應的強度提高,就會發出各種可見光,對外呈現出黃色,就如太陽。這類恆星叫黃矮星。所以,一個星球是岩石的還是氣態的?是行星還是恆星?完全取決於它的質量。根據星球的質量由小到大,差不多是以下過程:小行星—岩石行星(或衛星)—有大氣層的行星(或衛星)—氣態行星—氣態巨行星—褐矮星—紅矮星—黃矮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能再火一把”的全新哈弗H6 GT怎麼樣,空間大嗎?油耗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