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2

    在中國,自古以來紅色就代表著吉祥、喜慶,而紅色的觀賞魚如金魚、錦鯉、花羅漢、血鸚鵡等更是倍受人們喜愛。最近,有許多養觀賞魚的朋友問筆者,魚剛買回來時體色鮮豔,可養一段時間後,顏色就漸漸變淺,有些甚至完全“褪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觀賞魚的體形、體色主要是由其自身的遺傳因素決定的,但在魚生長的不同階段,其體色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在金魚、錦鯉的幼魚至半成魚階段,有一個體色明顯變化的“轉色期”,這段時間是魚品質高低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餵養得當,管理得法,就能使魚的體形、體色更為完美,其觀賞價值和商業價值都能提高一個檔次。

    二、環境因素是影響魚體色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水體環境,其酸鹼度、所含的溶解氣體、有機化合物、礦物質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品種的魚,生長在不同的相對穩定的水質環境中,其體色的差異也是很大的。有些養魚高手看見魚就能說出大致的產地,最主要的依據就是不同地方魚體形、體色上的區別。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建、廣東等地產的金魚普遍比北方養殖的金魚品質要好,體色要豔麗。

    三、人工雜交形成的變異品種,如近年來流行的七彩紅蓋子、血鸚鵡、一顆心等。這類觀賞魚由於經過人為的控制,有意識的進行同種或異種雜交和強化某些方面的變異基因,使其體形可愛、體色血紅的特點逐漸穩定了下來。血鸚鵡就是由慈鯛科的紅魔鬼魚和火口魚雜交而成,經過一段時間的選育最佳化,形成的一個獨立的觀賞魚品種。

    四、人工配合飼料中新增增色成分的做法已被廣泛應用,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同廠家所新增的增色成分也各不相同,既有天然增色成分(如玉米蛋白粉、紅蘿蔔素、蝦紅素等),也有人工合成物質(如類紅蘿蔔素、加麗素紅、工業合成色素等)。根據武漢工業學院飼料系對觀賞魚(金魚、錦鯉、血鸚鵡等)分組對比養殖實驗表明,天然增色成分中玉米蛋白和蝦紅素的效果較好,優於紅蘿蔔素等其他新增劑。人工合成色素新增量小,效果並不明顯,有些合成色素新增量在超出一倍以上時,魚體快速變紅,停用數日後體色變淺,死亡率增高。實驗證明:處於轉色期的幼魚,飼料中不必刻意新增增色成分,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要高,維生素、鈣、鐵含量要豐富,且要易於消化吸收,所以最好喂膨化飼料。處於非轉色期的魚,投餵營養均衡併合理新增天然增色成分的餌料,魚體一般在三週左右出現較明顯的增色、變色效果;喂新增過量合成增色劑的餌料,則一週左右即有增色效果,但對魚體有較大損害。

    最後,市場上有些商販為使魚兒體色更紅、更豔,採用的造假手段可謂五花八門,有用鐳射打色的,有用顏料體表染色的,也有采用往魚體肌肉內注射顯色劑的。筆者曾親眼所見,有人居然把接吻魚染成閃閃發光的紅、綠、蘭等各種顏色,非常好看,但這些經過“人工美容”的魚往往體質較弱,買回後一般很難成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urn on/standby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