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為主震。而餘震是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個主震發生以後,接著有一系列餘震。餘震強度較小,大多數的餘震都不會造成破壞。雖不足為患,但多者成災。打一個形象的比方,餘震好比人說話的回聲,雖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是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餘震依發生順序,在次數和強度都逐漸減弱,科學家稱,主震發生後的第二天,餘震數量大約是第一天的1/2,而到第三天,餘震數量則是第一天的1/10。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積累。主震發生過後,餘震不久最多一兩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為餘震的二次震動。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餘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餘震的這種機制。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應力”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他們還發現,在離震中50公里以外,餘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這意味著一個平穩的量引發了整個運動過程,在50公里的距離中靜態壓力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因此“動態應力”是餘震的罪魁禍首。
擴充套件知識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洩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型別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
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為主震。而餘震是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個主震發生以後,接著有一系列餘震。餘震強度較小,大多數的餘震都不會造成破壞。雖不足為患,但多者成災。打一個形象的比方,餘震好比人說話的回聲,雖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是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餘震依發生順序,在次數和強度都逐漸減弱,科學家稱,主震發生後的第二天,餘震數量大約是第一天的1/2,而到第三天,餘震數量則是第一天的1/10。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積累。主震發生過後,餘震不久最多一兩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為餘震的二次震動。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餘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餘震的這種機制。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應力”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他們還發現,在離震中50公里以外,餘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這意味著一個平穩的量引發了整個運動過程,在50公里的距離中靜態壓力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因此“動態應力”是餘震的罪魁禍首。
擴充套件知識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洩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型別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