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
西漢初,劉邦曾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來為自己爭奪權力壯大力量,但隨著國家局勢的穩定,劉邦剪除了異姓王,同時又分封了九個同姓諸侯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首先,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是為了爭奪天下,天下既定,劉邦忌憚於異姓諸侯王手中掌握的很大的權力,所以各個諸侯王都逃不過被廢或被貶的下場,這從呂后奪掉韓信權力後劉邦“且喜且哀之”的心情便可看出;其次是西漢總結秦亡的教訓,認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三是劉邦希望透過宗法血緣的力量來鞏固王室,希望漢室永傳。公元前201年劉邦聽取田肯的意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田肯
同姓諸侯王的權力很大,可以經營鹽鐵、徵收賦稅、任免官吏等。同姓諸侯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漢初王室的統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中央的統治。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統治,漢文帝斟酌之下聽取賈誼的意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諸侯的勢力,但是引起了諸侯國的反對,收效甚微;景帝時期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這一場傷筋動骨的行動使得諸侯國更為強力的反抗,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口號發動了叛亂,七國之亂經過一段時間才被平息;到漢武帝時期聽取主父偃下達“推恩令”,這一政策不僅削減了各諸侯國的封地,也使得諸侯國的勢力大大變弱,歷經三朝,只到武帝時期才真正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
七國之亂
漢初無論是同姓諸侯王的設定分封,或是削弱諸侯國的勢力,都是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而做出的抉擇,都是鞏固國家政權而採取的隨時勢而變的對當時當勢而言最合適的方式。
劉邦
西漢初,劉邦曾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來為自己爭奪權力壯大力量,但隨著國家局勢的穩定,劉邦剪除了異姓王,同時又分封了九個同姓諸侯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首先,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是為了爭奪天下,天下既定,劉邦忌憚於異姓諸侯王手中掌握的很大的權力,所以各個諸侯王都逃不過被廢或被貶的下場,這從呂后奪掉韓信權力後劉邦“且喜且哀之”的心情便可看出;其次是西漢總結秦亡的教訓,認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三是劉邦希望透過宗法血緣的力量來鞏固王室,希望漢室永傳。公元前201年劉邦聽取田肯的意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田肯
同姓諸侯王的權力很大,可以經營鹽鐵、徵收賦稅、任免官吏等。同姓諸侯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漢初王室的統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中央的統治。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統治,漢文帝斟酌之下聽取賈誼的意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諸侯的勢力,但是引起了諸侯國的反對,收效甚微;景帝時期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這一場傷筋動骨的行動使得諸侯國更為強力的反抗,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口號發動了叛亂,七國之亂經過一段時間才被平息;到漢武帝時期聽取主父偃下達“推恩令”,這一政策不僅削減了各諸侯國的封地,也使得諸侯國的勢力大大變弱,歷經三朝,只到武帝時期才真正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
七國之亂
漢初無論是同姓諸侯王的設定分封,或是削弱諸侯國的勢力,都是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而做出的抉擇,都是鞏固國家政權而採取的隨時勢而變的對當時當勢而言最合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