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崖天書,原名"紅巖碑"(這裡的"紅崖"是指紅崖山),亦是紅崖天書所在地。是深藏在貴州省安順市的一處神秘景觀,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曬甲山半山。清道光《永寧州志》載:"曬甲山即紅巖後一山也,崔巍百丈……俗傳武侯南征曬甲於此"。又稱"紅巖山"。與關索嶺對峙,緊靠滇黔公路。從公路到紅巖前,約半公里。數百年來,經歷代學者先賢孜孜不倦不斷探索,山岩上那些彷彿文字的古怪符號,卻蘊藏著無窮怪異,穿越時空的非凡意義,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格外重視。紅崖天書壯觀奇麗,撲朔迷離,期待著人們去探索、去解開這個迷。
紅崖天書的發現並非是地理學家或Explorer,而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古代詩人。明代嘉靖年間的黔籍文邵元善,遊山玩水之餘寫了一首《紅崖詩》,由此千古之謎的天書從平平淡淡中脫穎而出,史學考據家則將紅崖天書從歷史的沉澱中推向社會。《紅崖詩》雲:紅崖削立一千丈,刻畫盤旋非一狀。參差時作鐘鼎形,騰擲或成走飛象。諸葛曾為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領尚且盟。這首作於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的紅崖詩,輯於《黔詩紀略》中,是紅崖天書發現的最早文字記載。詩人形象地敘述了紅崖天書的概況及書形,並以《華陽國志》為據,運用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將天書及蜀漢諸葛南征,教夷人圖譜相聯絡,認為天書的內容即此。由此而始,從明至清數百年,皆認為紅崖天書乃諸葛公碑。清朝初年,田雯著的《黔書.碑》中,稱"黔永寧有諸葛公碑"。這種先入為主之見,一直持續到清代的道光、咸豐年間。當時文人似乎對古蹟發現的"初始權"十分敬重,不敢輕易違背"祖宗遺訓"。道光年間關嶺進士楊茂材對紅崖為"諸葛公碑"的說法,仍舊情有獨鍾,寫下了《紅崖諸葛碑》詩:曬甲晴霞共石壁,上有鳳鸞飄泊跡,州忱淋漓血凝碧。梯雲耕拭重摩挲,駭疑篆隸驚蚪蝌,風雨不衰神靈呵。
從邵元善的《紅崖詩》到《紅崖諸葛碑》已經三百多年,天書依然孤殘,"風雨不衰",當然應功於神靈的暗中呵護,這更增加了天書固有的神秘色彩。有久後,又有詩人黃培傑寫出了同名的詩文:八里橋東山岌岌,跨漢摩霄懸登級。上有紅崖諸葛碑,恍若赤城天際立。這是一首遙觀紅崖天書的詩作,寫出了天書所在紅崖"恍若赤城"聳立雲天的壯觀景色。就在眾口一詞,高談闊論天書即為諸葛碑的大合唱中,一位名叫鄭宣輝的詩人對此提出了大膽否定,他在七律《紅崖碑》中寫道:誰人巖畔寫真形,篆留書成勒鼎銘。疑說武侯宣秘籍,應教鈍漢傲圖經。這種否定,是學術研討中發展的必然,"諸葛公碑"這種說法的唯一根據,僅僅建立在蜀漢南征的大歷史框架下,很難使人折服。同時,清朝道鹹以降,考據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對古蹟文物的考訂已從簡單的書證向考古實物方面發展,迎來了中國考據學方面的一次高潮。那種在史學界蔚然成風的考據學,被運用到紅崖天書破譯上來,使得伏案故紙堆中的考訂增添了結合實踐的活力。尤其是當代的文人,多喜運用詩歌來展現自己在考據學方面的功力,由此使得嚴謹刻板的史學,又多有了幾分輕鬆瀟灑的蘭術韻味,儒士風度。
紅崖天書,原名"紅巖碑"(這裡的"紅崖"是指紅崖山),亦是紅崖天書所在地。是深藏在貴州省安順市的一處神秘景觀,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曬甲山半山。清道光《永寧州志》載:"曬甲山即紅巖後一山也,崔巍百丈……俗傳武侯南征曬甲於此"。又稱"紅巖山"。與關索嶺對峙,緊靠滇黔公路。從公路到紅巖前,約半公里。數百年來,經歷代學者先賢孜孜不倦不斷探索,山岩上那些彷彿文字的古怪符號,卻蘊藏著無窮怪異,穿越時空的非凡意義,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格外重視。紅崖天書壯觀奇麗,撲朔迷離,期待著人們去探索、去解開這個迷。
紅崖天書的發現並非是地理學家或Explorer,而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古代詩人。明代嘉靖年間的黔籍文邵元善,遊山玩水之餘寫了一首《紅崖詩》,由此千古之謎的天書從平平淡淡中脫穎而出,史學考據家則將紅崖天書從歷史的沉澱中推向社會。《紅崖詩》雲:紅崖削立一千丈,刻畫盤旋非一狀。參差時作鐘鼎形,騰擲或成走飛象。諸葛曾為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領尚且盟。這首作於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的紅崖詩,輯於《黔詩紀略》中,是紅崖天書發現的最早文字記載。詩人形象地敘述了紅崖天書的概況及書形,並以《華陽國志》為據,運用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將天書及蜀漢諸葛南征,教夷人圖譜相聯絡,認為天書的內容即此。由此而始,從明至清數百年,皆認為紅崖天書乃諸葛公碑。清朝初年,田雯著的《黔書.碑》中,稱"黔永寧有諸葛公碑"。這種先入為主之見,一直持續到清代的道光、咸豐年間。當時文人似乎對古蹟發現的"初始權"十分敬重,不敢輕易違背"祖宗遺訓"。道光年間關嶺進士楊茂材對紅崖為"諸葛公碑"的說法,仍舊情有獨鍾,寫下了《紅崖諸葛碑》詩:曬甲晴霞共石壁,上有鳳鸞飄泊跡,州忱淋漓血凝碧。梯雲耕拭重摩挲,駭疑篆隸驚蚪蝌,風雨不衰神靈呵。
從邵元善的《紅崖詩》到《紅崖諸葛碑》已經三百多年,天書依然孤殘,"風雨不衰",當然應功於神靈的暗中呵護,這更增加了天書固有的神秘色彩。有久後,又有詩人黃培傑寫出了同名的詩文:八里橋東山岌岌,跨漢摩霄懸登級。上有紅崖諸葛碑,恍若赤城天際立。這是一首遙觀紅崖天書的詩作,寫出了天書所在紅崖"恍若赤城"聳立雲天的壯觀景色。就在眾口一詞,高談闊論天書即為諸葛碑的大合唱中,一位名叫鄭宣輝的詩人對此提出了大膽否定,他在七律《紅崖碑》中寫道:誰人巖畔寫真形,篆留書成勒鼎銘。疑說武侯宣秘籍,應教鈍漢傲圖經。這種否定,是學術研討中發展的必然,"諸葛公碑"這種說法的唯一根據,僅僅建立在蜀漢南征的大歷史框架下,很難使人折服。同時,清朝道鹹以降,考據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對古蹟文物的考訂已從簡單的書證向考古實物方面發展,迎來了中國考據學方面的一次高潮。那種在史學界蔚然成風的考據學,被運用到紅崖天書破譯上來,使得伏案故紙堆中的考訂增添了結合實踐的活力。尤其是當代的文人,多喜運用詩歌來展現自己在考據學方面的功力,由此使得嚴謹刻板的史學,又多有了幾分輕鬆瀟灑的蘭術韻味,儒士風度。